tokenpocket钱包官方网址|殷浩

作者: tokenpocket钱包官方网址
2024-03-08 04:44:12

殷浩(东晋大臣、将领)_百度百科

晋大臣、将领)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殷浩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9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殷浩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东晋大臣、将领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殷浩(303年~356年),字渊源 [27](《晋书》称其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省西华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清谈家,光禄勋殷羡的儿子 [1]。早年见识高远,度量清明,富有美名,酷爱《老子》《易经》,善于清谈。隐居十年,不曾出仕。接受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抗衡大司马桓温,加剧朝廷内部矛盾激化,不听王羲之和荀羡的劝阻。永和八年(352年),得知后赵皇帝石虎病死,授中军将军,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兵败而归。受到大司马桓温弹劾,坐罪废为庶人,流放于东阳郡。永和十二年(356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凭借幕僚顾悦之的上书,得以平反昭雪,追复官爵,以礼改葬。中文名殷浩国    籍东晋民    族汉族籍    贯陈郡长平县出生日期303年逝世日期356年职    业官员、将领出生地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代表作品文集五卷,隋书志、唐书经籍志有四卷传世官    职中军将军、都督诸军事目录1人物生平▪识度清远▪隐居十年▪征召入朝▪抗衡桓温▪举兵北伐▪上疏指责▪被贬去世▪死后改葬2轶事典故▪与尚清谈▪清谈忘食▪理亏浮辞▪正始之音▪人之天性▪论辩才性▪烧毁医书3人物成就4历史评价5亲属成员人物生平播报编辑识度清远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2]隐居十年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 [3]征召入朝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当时为会稽王,以皇叔的身份开始入朝执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司马昱,陈明心愿。司马昱答复道:“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4]抗衡桓温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将军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因此项功勋,桓温的威望和势力都强盛起来,但同时令朝廷忌惮他。司马昱因为殷浩有极高的名声,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时适逢殷浩的父亲殷羡病故,殷浩离职守孝。朝廷命蔡谟代管扬州,等待殷浩。殷浩服丧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尚书仆射,但他没有就职。依旧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颍川人荀羡少有美名,殷浩召他为部属,命他镇守义兴、吴郡,作为党羽。王羲之私下劝说殷浩、荀羡,希望他们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在内部制造矛盾,但殷浩不听从。 [5]举兵北伐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逝世,后赵随即就因诸子夺位而大乱,东晋朝廷决定乘后赵大乱而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 [6]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但没有回音。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时桓温也熟知殷浩为人,故不为此感到害怕。后桓温因屡次请求北伐不果,于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后自行率领约五万兵众东下武昌。此举令朝廷十分恐惧,殷浩也因此而打算离职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劝阻。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洛阳。殷浩出发前,坠落马下,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并开长江以西一千多顷水田作为军粮储备。 [7]但殷浩到许昌时,因谢尚不能安抚新归降的张遇,张遇于是在许昌据城叛变,并派兵进据洛阳和进攻晋军所据的仓垣,亦令殷浩军受阻。谢尚和新降的姚襄于是一同进攻张遇,但谢尚大败,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谢尚兵败后亦退还并驻扎寿阳,殷浩暗中利诱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他们刺杀苻健,许诺事成后将关右之地赐给他们。当初,降将魏脱死后,其弟魏憬代领官职。姚襄杀害魏憬,兼并他的部众。殷浩十分反感,派龙骧将军刘启镇守谯郡,将姚襄迁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来于寿阳,姚襄愈加猜疑惧怕。又过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归顺殷浩,被姚襄所诛杀,殷浩于是谋划除掉姚襄。适逢苻健杀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从洛阳西逃,殷浩以为梁安等人刺杀苻健成功,请求进驻洛阳,修复陵园。 [8]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大举北伐,命姚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守鹿台,建武将军刘遁镇守仓垣,又请求解除他扬州刺史的职务,专镇洛阳,朝廷不许。殷浩到许昌后,正遇张遇反叛,谢尚又遭大败,只好退回寿阳。之后再度进军,驻扎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胆怯,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派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杀。 [9]上疏指责桓温素来忌恨殷浩,听说殷浩北伐失败,便上疏指责殷浩说:“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前司徒蔡谟,为人纯朴,坚持正义,位居台辅,为先帝之师、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龄,以礼请求隐退,即使天子临轩征召仍执意辞官,虽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显明谦让之风,弘扬优贤之礼。而殷浩无中生有,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张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所以范丰之流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乱于身旁。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臣恭请陛下上追唐尧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 [10]被贬去世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于是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废为平民后,桓温对别人说:“年幼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拣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 [11]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没有说过半句无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后回京,殷浩送到河边,吟咏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吟罢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但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12]死后改葬后来将改葬殷浩时,殷浩原来的属吏顾悦之上疏为他辩冤说:“原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沉厚纯良,学识博大,风韵高雅,声望盖过当时之人。两度任职,肃清万里,功勋昭著,圣朝敬佩嘉赏,于是授以北伐中原将帅之任。帅旗竖立后,出镇寿阳,驱逐豺狼,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饱经风雨,与奴仆一样勤苦。仰仗皇威,群丑改过,进军河、洛,修复陵墓。不测的事变突然发生,功亏一篑,忠诚的心愿因此而破灭。遭废黜之后,自处于荒凉僻远之处,终身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可谓克己复礼,窘困而无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过,也是失败中的常事,不应当是长时间谴责的罪行。论其名德之高,论其悔过自责之诚,怎么能不加体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现在墓地已成,墓道已开,悬棺而葬,礼仪与平民相同,有横死之名,没有伸冤之期,感叹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颁发明诏,表扬善者,尊崇恢复他的原官,昭明久远的暗昧,那么国家就有威恩兼济的美誉,如果死者可以复生也没有遗憾。”顾悦之疏议奏上后,朝廷诏令追复殷浩原官。 [13]轶事典故播报编辑与尚清谈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特意去拜访他。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加以辞藻丰富多彩,很能动人心弦,使人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14]清谈忘食孙安国到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这样已经好几遍了。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 [15]理亏浮辞殷浩曾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 [16]正始之音殷浩在庾亮属下担任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王导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王导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众人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王导便叹道:“一向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如此!” [17]人之天性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18]论辩才性支道林、殷浩都在会稽王司马昱府中,司马昱对两人说道:“你们可以试着辩论一下。可是才性关系问题恐怕是殷浩的坚固堡垒,您可要谨慎啊!”支道林开始论述问题时,便改变方向,远远辟开才性问题;可是论辩了几个回合,便不觉进入了殷浩的玄理之中。司马昱拍着肩膀笑道:“这本来是他的特长,你怎么可以和他争胜呢!” [19]烧毁医书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20]人物成就播报编辑殷浩出镇寿阳期间,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北伐曾一度招降纳叛,收复了许昌和洛阳,但因张遇的叛变而失败。历史评价播报编辑桓温:“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21]王濛:①“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22];②“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22]顾悦之:①“殷浩体德沈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21];②“既受削黜,自摈山海,杜门终身,与世两绝,可谓克己复礼,穷而无怨者也。” [21]王胡之:“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 [22]司马昱:“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22]时人评论:“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23]刘义庆《世说新语》:“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24]房玄龄等《晋书》:①“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高秩厚礼,不行而至,咸谓教义由其兴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唯闻蹙国丧师,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违方易任,以致播迁,悲失!” [21];②“中军鉴局,誉光雅俗。夷旷有余,经纶不足。舍长任短,功亏名辱。” [21];③“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21]陈普:“王蒙谢尚不堪论,庾翼桓温亦浪言。两晋士风真可笑,尽将管葛许深源。” [25]李慈铭:“王济之傲纵,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虚合,谢万之佻率,郗超之奸谄,王忱之轻很,皆乱世无赖,蠢国败家,而士类相矜,以为标准。” [26]亲属成员播报编辑殷浩家族世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殷识殷羡殷浩殷涓??殷孝祖殷融殷康殷顗(殷觊)殷仲文殷叔献殷师殷仲堪殷简之殷旷之殷茂殷道裕殷景仁殷道矜殷恒殷允殷穆殷淳殷孚殷冲殷淡以上资料摘录自《晋书》、《宋书》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还凭殷浩寄书回。是什么意思? - 知乎

还凭殷浩寄书回。是什么意思?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中国历史历史古诗中国古代文学还凭殷浩寄书回。是什么意思?江上逢友人 杜牧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裴回。村连三峡暮云起, 潮送九江寒雨来。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显示全部 ​关注者4被浏览761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2 个回答默认排序李弹花建筑工地搬砖工人!​ 关注东晋时桓温取代颍川庾氏占据荆州,荆州在长江中上游,对于定都建康的东晋来说,地理、军事位置很重要。桓温占据荆襄后就打算北伐,意图借助北伐掌握朝政大权,延续琅琊王氏、颍川庾氏之后的贵族门阀执政传统。为了打压桓温,东晋朝廷起用名士、保皇派、清流代表殷浩北伐,但殷浩军事能力有限,北伐失败后被桓温上表弹劾,东晋朝廷不得已将殷浩贬为庶人并流放。桓温虽然看不起殷浩,但认为殷浩至少可以在朝中当官,于是写信准备推荐殷浩复官担任尚书令。殷浩想要起复,就很重视这件事,认真写了回信后,又担心言辞不够,拆了信件反复观看,结果最后信发出去,只把信封寄出去,信件忘记放进去。桓温收到一封没有信件的信,以为殷浩拒绝自己的好意,顿时大怒,两人自幼相识,于是桓温与殷浩绝交。殷浩没能从流放地返回建康,两年后去世。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诗人想要表达无心做官、不愿俯首事权贵的态度。殷浩的老爹殷羡,字洪乔,留下一个类似的典故。殷羡要前往豫章郡为官,建康就有许多人请他带书信到豫章,殷羡收了信,出了城,在桥边把信都丢进水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编辑于 2023-07-07 19:26​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哲元学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若硬要说用处的话,那就是嘴硬。​ 关注还凭殷浩寄书回——还得看有没有释放善意的回信。殷浩是东晋将领,因与大司马桓温对抗,被放逐,终年抑郁,后桓温意欲修好,寄信给殷浩,但最后殷浩只给桓温回复了一张白纸,桓温大失所望,再不提修好之事,次年殷浩郁郁而终。有些网站显示该诗为许浑所作,但我认为应该是杜牧的,一方面是修辞和意境,但更主要的是诗中所说的地点、事件与杜牧生平吻合。诗中提到“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与杜牧被贬的黄州契合,而许浑所居镇江地势平坦也无九江相连。诗中提到“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也与其自觉被贬黄州是为李德裕所排挤,以《新造南亭子记》(猜测)比司马相如《子虚赋》,但依然不得还朝,还期待能与李德裕摒弃前嫌,而许浑则无投赋待书的经历。发布于 2023-07-07 20:19​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东晋殷浩:出山前被视为管仲、诸葛亮,出山后却为啥沦为了笑话?_腾讯新闻

东晋殷浩:出山前被视为管仲、诸葛亮,出山后却为啥沦为了笑话?_腾讯新闻

东晋殷浩:出山前被视为管仲、诸葛亮,出山后却为啥沦为了笑话?

西晋末期,司马氏政权被“八王之乱”折腾得只剩半条命,随后遭遇了“永嘉之乱”的羞辱,洛阳、长安连续被攻破,两任皇帝被俘虏,随后跑到江东苟延,剩下中原沃土生灵涂炭。

这里有个问题:晋朝虽然退守半壁江山,但中原的精英、技术大多都被带到了江南,实力照样强劲;反观北方,则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更迭频繁,而且时常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为啥东晋就没有趁机收复中原?

在任何时代,人都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东晋的江河日下,与其说是实力不济,不如说是人心不齐。关于他们的内耗,也许写上几万字都无法阐述完全;今天咱们就管窥一豹,从殷浩的离奇经历,来体会司马氏政权为何会如此悲催。

在正式出山之前,殷浩是相当牛气哄哄的,仿佛连诸葛亮都得甘拜下风。

殷浩,陈郡长平人,豫章太守殷羡之子。陈郡因大名鼎鼎的谢家而闻名当世,殷家虽然逊色得多,但也能跻身于世家之列。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最流行干啥?那自然是“清谈”,也就是不务实际、空谈老庄哲理,只务虚、不务实。一个文人如果精通这一行,很有机会声名鹊起、走上飞黄腾达的快车道。殷浩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史书对年轻殷浩的评价是“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即见识度量清明高远、精通玄理,年纪轻轻就享誉江南。同时,也许是参透了黄老之道的真谛,他还创造了一句名言:“官本臭腐,钱本粪土”,如此的超然脱俗、清新出尘,被江南士子奉为金玉良言。

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藐视名利的“flag”,随后的殷浩屡屡拒绝朝廷的征召,任他职位再高、我自岿然不动。

当时正是晋成帝司马衍在位,由于其本人年幼,权力由其外戚庾氏与豪门王氏联合执掌。期间,由于庾亮执法严峻,未能处理好与地方大员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苏峻、祖约的叛乱,后来经陶侃、温峤联手才奋力平定。经过此大乱后,为了稳定人心,朝廷征调一些世家大族、名士才子入朝参政,名声在外的殷浩就在此列。

但是,殷浩的姿态相当高,压根就不给朝廷面子:

位居权力中枢的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先后邀请殷浩,都被他拒绝;

执掌大权的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也碰了一鼻子灰;后来加码到司徒左长史,同样吃闭门羹;

另一位外戚——安西将军庾翼邀请殷浩当自己的司马,后来又提升到侍中、安西军司,但殷浩都称病予以拒绝。

由于隐居荒山十多年、连续对朝廷执政官说不,殷浩的身价水涨船高,在当时文人圈子里,他俨然已与历史上的大贤并驾齐驱,被誉为当世的管仲、诸葛亮......

鉴于外敌虎视眈眈、内部矛盾丛生,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殷浩这位当世大贤。不断有人前去拜访,苦苦哀求他出马拯救江东、安抚苍生。连庾翼都放下身段,亲自写信劝他不要学习古人、超脱世外,而应当入世力挽狂澜、缓解“江东社稷安危”。

但殷浩仍旧不搭理。

到了公元346年,庾氏兄弟陆续去世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执政,继续向世家挑选人才、找寻帮手。经卫将军褚裒的推荐,殷浩再次进入朝廷视野,被征召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然而,殷浩还是再三推辞。不得已,司马昱只好亲自写信邀请,他夸赞殷浩“沈识淹长,思综通练”,将其是否出山跟晋王朝的危亡挂钩:“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但即使这样,殷浩还是推三阻四,最终生生拖了四个月,才终于答应正式入仕。

司马昱为啥如此看重殷浩?因为他本人也是清谈爱好者,对于业界的顶流自然推崇备至。

不管怎么着,殷浩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万众期待下重磅登场。那么,他的表现如何?真的配得上“管仲、诸葛亮”的美誉吗?

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言难尽。

殷浩的职场生涯,一开始就极具挑战性。当时的东晋朝廷面临着一个空前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少见的军事人物桓温。

桓温其人,性格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是南朝少见的胆色俱备的帅才。公元345年8月,他已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公元346年11月,也就是殷浩入仕之后不久,桓温判断局势,果断擅自率军讨伐蜀地的成汉政权(上疏朝廷,但未等朝廷回复就带兵开拔)。下一年3月,他就攻进了成都,摧枯拉朽般覆灭了氐族李氏政权——这个割据政权,当初曾率先裂地称王,拉开了西晋崩盘的序幕。

桓温灭蜀,创下了东晋立国以来的最显赫武功,从此越发威名大振,但也让东晋朝廷更为忌惮。司马昱比来选去,认为只有盛名在外、朝野推服的殷浩能够制住桓温,于是便把他引为心腹。而殷浩的风格偏偏是直来直去、针尖对麦芒,他与桓温一内一外、对立关系逐渐公开化。

公元349年,中原后赵帝国的皇帝石虎病死,统治集团爆发内讧、冉闵诛杀石氏,北方陷入空前大乱。桓温大喜,认为这是光复中原的千载良机,便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北伐。

但东晋朝廷并不愿意看到桓温再立大功,以免越发不受掌控,于是从不作正面回复。同时,他们还提拔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诸军事,摆出一副“北伐大功舍我其谁”的架势。

如此两次三番,本就瞧不起朝廷那波酸腐文人的桓温脾气发作,公元351年12月,他上书朝廷,声称“朝廷养寇,统为庸臣所误”,随后便以北伐为名、率领麾下五万大军顺流而下,但抵达武昌后就按兵不动。

桓温这番动作耐人寻味,看似北伐,实际上是向朝廷传递“清君侧”的信号。而他所要清理的,自然是殷浩。

当时的朝廷上下震骇,殷浩本人也急得团团转,甚至提出引咎辞职;好在吏部尚书王彪之(书圣王羲之同族堂弟)献上一计,司马昱亲自写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尚有君臣之义的桓温上书谢罪、班师回镇。

虽然侥幸过关,但殷浩哪咽得下这口气?他寻思着,怎么想个法子由自己北伐成功、以盖住桓温的风头?也许他心里想的是:你桓温能打仗,难道我就矮人一等?!主意已定,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写好了表书,作势递交朝廷、请求北伐。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劝说殷浩认清定位、不可越俎代庖,其中就有担任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但他们的真知灼见均被自我感觉良好的殷浩拒绝。

公元252年,殷浩率领谢尚、荀羡等人挥师北伐,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个过程让人哭笑不得:

原本,替冉魏政权镇守许昌的张遇已经向东晋投降;但当殷浩等人将要抵达许昌时,谢尚无法妥善安抚张遇,对方愤怒之下就地反叛,并派兵攻下洛阳、偷袭在仓垣的晋军,殷浩的行军计划遭受重挫;

不过,随后羌族首领姚襄率众向谢尚投降,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在随后一同进攻许昌。但一旁的前秦派出2万精兵帮助张遇,颍水之战,晋军脆败,战死者多达1.5万,谢尚本人在姚襄的保护下才逃出了生天;

退守寿春的殷浩随后连续祭出蠢操作:

他听说姚襄在历阳屯田练兵,担心其难以掌控,便想出了一个脑洞极大的解决方案:派刺客暗杀;然而,刺客临阵反水,不仅没对姚襄下手,还主动出卖了殷浩。

堂堂东晋正统的宰辅,竟干出如此下三滥勾当,殷浩这次可谓尴尬到极致;但在姚襄派人前来忽悠一番后,他竟哈哈一笑,表态要跟对方重归旧好。

也许在殷浩看来,年纪轻轻的姚襄很容易被忽悠;但他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幼稚的那位。不久后,他就因自己的“单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初,他曾暗地收买前秦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以高官厚禄为诱饵,鼓励他们刺杀秦主苻健。但他哪里知道,对方其实是苻健的亲信,压根不可能反水。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设下陷阱:他们回信表示愿意当内应,邀请殷浩西进,到时双方里应外合,拿下洛阳、挺进关中易如反掌。殷浩大喜,连忙调集自己的7万大军向洛阳进发,并且还命令姚襄当自己的先锋军。

让被自己刺杀未遂的人替自己打先锋,这是多大的心脏!结果,姚襄在行军途中突然倒戈,东晋大军淬不及防、溃不成军,装备辎重损失不计其数,殷浩仓皇逃窜。

随后,听说姚襄留下部分军队驻扎山桑、其本人已返回淮南,气愤不已的殷浩决定讨回场子,于是便集结余部进攻山桑。结果他再次掉坑,姚襄突然来了个回马枪,前后夹击下,晋军再遭耻辱性一败。

随后,赚得盆满钵满的姚襄得了便宜还卖乖,他派人前去健康,一边谢罪,一边控诉殷浩对自己的排挤、毒害,诉说自己是不得已自卫等等。

到了这个地步,东晋朝廷只能让与姚襄关系亲近的谢尚前去替代殷浩。但常言道“趁你病、要你命”,殷浩的政敌们不会放过他,他们纷纷落井下石,痛骂殷浩祸国殃民、连累将士;其中自然以桓温骂得最狠,他上书朝廷,痛斥殷浩执政以来的种种罪过,强烈要求将其废为庶人。

其他人骂骂殷浩,朝廷也许能装聋作哑;但看到桓温义正词严、得理不饶人的奏疏,司马昱也无计可施,只好弃卒保车、把殷浩赶出了朝廷。

从此,桓温权倾内外,再也没人能与其争锋。没过多久,他亲自发动北伐,兵锋一度逼近长安城,给前秦带去了极大震撼;同时,他也稳步迈向心怀不轨的权臣之路。

但殷浩的奇葩故事还未结束。

被贬到新安郡东阳县的殷浩,看似宠辱不惊、淡定依然,继续研读自己最爱的老庄之道;但人们发现他经常突然发呆,拿起笔对着空气写出“咄咄怪事”四个大字。由此可见,他实在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步田地。

实际上,桓温早就与殷浩相识,俩人年轻时名声不相上下,有点武侠中“北乔峰、南慕容”的架势。到了这个时候,桓温倒也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想起了这位老对手的好。虽然他瞧不起殷浩的执政能力,但对其的德行、名声还是比较认可的。

没过多久,桓温对亲信郗超说:“殷浩有德行、善言辞,假如以前让他出任尚书令或仆射,足以成为百官的楷模;朝廷之前让他担任一方大员,实在是用错了方向啊。”于是他便写信给殷浩,邀请其回到朝廷当尚书令。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为啥在那时,看人最准、最知人善任的,反而是桓温这样的“逆臣”?

收到信后,整日里自怨自艾的殷浩大喜过望,他立即回书一封,不仅欣然接受任命,还深切地感谢桓温既往不咎、虚怀若谷,自己一定会尽心效力之类。

此时的殷浩,哪还有当初傲然说出“官本臭腐,钱本粪土”清高言论的影子?

然而,当他把回信装进信函后,担心自己的措词存在不妥之处,于是便重新开封、细细检查。就这么又封又拆了十几回合,他才放心地把信寄给了桓温;不曾想怕啥来啥,他忙中出错,竟然把一个空信函寄了出去。

桓温收到信函后,打开一看竟空无一物,以为殷浩这是在故意羞辱自己,自然是勃然大怒,从此断绝了启用殷浩的想法。

两年后,忧惧交加的殷浩病死在了东阳县,一代名士,落得如此可悲可笑的下场。他的遭遇,是魏晋南北朝一些“名士”的真实映射:

这些人精于哲学、德高望重,深受士大夫群体的推崇,掌握了南朝的核心资源;

但那个时代,是个内忧外患层出不穷、豺狼虎豹横行天下的乱世,这些文人并不具备解决错综复杂困难的能力,如果把他们放在不合适的岗位,只能是既自取其辱、又祸国殃民。年纪轻轻的姚襄,就能把东晋宰辅殷浩玩得团团转,司马氏王朝为何会江河日下,原因不言自明。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 知乎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 知乎首发于闲爱唐诗静爱词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闲爱唐诗静爱词原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翻译:桓温年轻的时候就与殷浩齐名,所以常常有竞争之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已经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宁愿作我!”背后的故事:桓温和殷浩,很小的时候就是一对“共骑竹马”的好朋友,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勇猛威武,又是忠良桓彝之后,因此被召为晋明帝的驸马。朝廷封他为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庾翼病逝后,他又出镇荆州,都督六州诸军事,彻底掌握了东晋在长江上游的兵权。可谓是当时的“人生大赢家”。而殷浩“识度清远”,少有美名,尤善清谈玄理,所以,深受当时风流辨士们的推崇。起初,他执意隐居荒山,整整十年,任何人征召他、请他做官,都坚决不出。时人以为“奇货可居”,纷纷把他比作当代的管仲、诸葛亮。甚至有“深源(殷浩的字)不起,当如苍生何”的说法。最终,因为当时辅政大臣司马昱恳切言辞的感召,殷浩才决定出山。由于他有极高的声望,又能让朝臣钦服,所以,被司马昱视为心腹。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永和三年(347年),这一年桓温溯江而上,消灭了长江上游的成汉政权,权势、声望变得空前强盛,就连朝廷都不敢不对他忌惮三分,生怕他尾大不掉。司马昱为了抑制桓温,只好搬出此时担任扬州刺史的殷浩来,让他与桓温抗衡。于是乎,桓、殷两人从从小的朋友变成了一时瑜亮,彼此猜疑,相互不和,形成了当时朝廷的两股势力。永和五年(349年),东晋对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鉴于大好机会,桓温请求北伐,甚至已经做好了进取的准备。但此前,因为桓温在自己的治地自行募兵、调粮,已引起朝廷对他“不臣之心”的猜忌(实际上,此时的朝廷也不太能指挥得动他了),所以,朝廷不理桓温请求,而派外戚褚裒北伐,结果失败而归,褚裒也羞愧而死。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称帝,与后赵分庭抗礼,北方形势更乱。桓温再次请求北伐,屡次上表,朝廷还是爱理不理。于是,桓温亲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做出逼宫之势。这可吓坏了司马昱。为了防止桓温坐大,危及中央,司马昱再一次错误地把北伐的任务交给了一介文臣——自己最倚重、信任的殷浩。文臣掌兵,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此后几年,殷浩数次北伐,但都屡战屡败,军粮器械也消耗殆尽。听到消息后,桓温当然是最气愤的(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他的这种气愤)。于是,他利用群臣怨恨,上疏严厉指责殷浩的失败,陈列其罪状,要求贬斥。“祸是自己闯出来的”,司马昱逼不得已,只好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加以流放。于是,从此以后,整个朝廷,桓温大权独揽,再也无人能与之抗衡,东晋历史进入了桓温北伐的时代。这则对话便发生在这个时候。分析:此时,桓温正处于人生顶峰,志得意满;而殷浩则是从顶峰跌落到谷底,心如死灰。这时候,桓温问出了这句“卿何如我?”——“此时的你和我相比,怎么样呢?”问得那么直接,露骨,咄咄逼人,丝毫没有给对方留退路。我们甚至能想象到桓温当时是怎样的沾沾自喜、不可一世。这份“竞心”真是表露无遗。那么,这么刁难的问题,一般人会怎么回答呢?无非是两种情况:①、“我不如卿”——虽然是明哲保身,却显得卑躬屈膝,低声下气。②、“卿不如我”——虽然保住了面子,却无疑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而殷浩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我已经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宁愿做我自己!”这个回答妙就妙在他独辟蹊径,绕开桓温预先设好的“陷阱”,“迂回包抄”,最后打了场漂亮的“反击战”。孔子曾经说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尽管处境艰难,此时,身为士人的殷浩还是铿锵有力,义正辞严地传递出他“绝不屈志于人”的信念。感悟: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吗?和桓温一样怀“竞心”、“比较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正因为只看得见别人的好,于是,在生活这座“大医院”里,“每个病人都渴望着调换床位,这一位愿意面对着炉火呻吟,那一位认为在窗边会治好他的病。(波德莱尔)”有几个人愿意做自己呢?殊不知,“我与我周旋久”,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所在。想起一则哲理小故事中的谆谆教诲——“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我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是啊!我们是独特的。又何必盲目攀比,自寻烦恼;拼命羡慕他人,徒增忧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好是坏,一直都是自己默默陪着自己继续走下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也只有自己才可以改变自己。那么,为什么不潇洒走一回,扬眉吐气地活出自己的风采呢?“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做自己才是最好的!彩蛋:后世爱国词人辛弃疾多次在其词中化用这句气冲斗牛的话——“宁作我,岂其卿?”(《鹧鸪天·博山寺作》);“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贺新郎·用前韵再赋》)。无一不抒发出作者追求真我、独立不阿、绝不屈志附人的决心。我想这也正是殷浩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底蕴所在吧!原回答地址:闲爱唐诗静爱词: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个努力又认真的微信公众号:xatsjac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为您,千千万万遍。欢迎关注!编辑于 2017-11-04 17:05世说新语(书籍)东晋文学​赞同 243​​28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闲爱唐诗静爱词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品味传统文化

殷浩(東晉大臣、將領)_百度百科

殷浩(東晉大臣、將領)_百度百科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殷浩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9個義項)

▪東晉大臣、將領

▪中國內地男歌手

▪《夢迴唐朝》人物

▪上海長征醫院副院長

▪西昌市開元鄉副鄉長

▪陝西省西安市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教師

▪國家税務總局北京市昌平區税務局行政執法員

▪愛情劇《十二譚》中的角色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殷浩/3378259

複製

複製成功

殷浩

(東晉大臣、將領)

鎖定

殷浩(303年~356年),字淵源

[27] 

(《晉書》稱其字深源),陳郡長平縣(今河南省西華縣)人。東晉時期大臣、清談家,光祿勳殷羨的兒子

[1] 

。早年見識高遠,度量清明,富有美名,酷愛《老子》《易經》,善於清談。隱居十年,不曾出仕。接受會稽王司馬昱徵召,拜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抗衡大司馬桓温,加劇朝廷內部矛盾激化,不聽王羲之和荀羨的勸阻。永和八年(352年),得知後趙皇帝石虎病死,授中軍將軍,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許昌和洛陽,兵敗而歸。受到大司馬桓温彈劾,坐罪廢為庶人,流放於東陽郡。永和十二年(356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憑藉幕僚顧悦之的上書,得以平反昭雪,追復官爵,以禮改葬。

中文名

殷浩

國    籍

東晉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陳郡長平縣

出生日期

303年

逝世日期

356年

職    業

官員、將領

出生地

陳郡長平(今河南省西華縣)

代表作品

文集五卷,隋書志

唐書經籍志有四卷傳世

官    職

中軍將軍、都督諸軍事

目錄

1

人物生平

識度清遠

隱居十年

徵召入朝

抗衡桓温

舉兵北伐

上疏指責

被貶去世

死後改葬

2

軼事典故

與尚清談

清談忘食

理虧浮辭

正始之音

人之天性

論辯才性

燒燬醫書

3

人物成就

4

歷史評價

5

親屬成員

殷浩人物生平

殷浩識度清遠

殷浩見識度量清明高遠,年少負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與叔父殷融都酷愛《老子》、《易經》。殷融舌戰辯論鬥不過殷浩,著書立説則勝過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風流辯士們所推崇。有人曾問殷浩:“將要做官而夢見棺材,將要發財而夢見大糞,這是為何?”殷浩回答説:“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將要做官而夢見死屍;錢本是糞土,所以將要發財而夢見糞便。”當時的人都將他的此番言論認為是至理名言。

[2] 

殷浩隱居十年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徵召殷浩為官,他都推辭不就任。後來徵西將軍庾亮徵召他為記室參軍,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長史。安西將軍庾翼又請做司馬。後任命為侍中、安西軍司,殷浩都稱病不就職。隱居荒山,將近十年,當時的人將他比作管仲、諸葛亮。王濛、謝尚還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隱的動向,來預卜江東的興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堅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後,嘆息説:“殷浩不問世事,如何面對江東百姓!”庾翼給殷浩寫信説:“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政委託褚裒、何充等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幾户大族,只怕難保百年無憂,國家破滅,危在旦夕。足下少負美名,十餘年間,內外任職,而如今卻想隱退世外,不問國事,這於理不合。再説,當代的大業,還須靠當代的傑士去完成,為什麼一定要盲目追尋古人的風範!王夷甫是前朝的風流人物,但我始終鄙薄他追求虛名的行為。若以為當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麼一開始就該超然物外不問亂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卻極力謀取高位,樹立名望,既是名位顯赫,就該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亂世得以安定,可此時的王夷甫卻又高談老莊,説空終日,不務實際,雖説談道,實長浮華空談之風。等到晚年,聲望猶存,卻貪圖安逸,害怕動亂,專謀自保,最終被石勒所虜,身首異地。凡是明德君子,難道贊成這樣做嗎?而世人都認為他是對的。由此可知當今名實不符,空談浮華之惡習未除。”殷浩還是執意不出山。

[3] 

殷浩徵召入朝

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繼去世,晉元帝司馬睿之子司馬昱(後來的晉簡文帝)當時為會稽王,以皇叔的身份開始入朝執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衞將軍褚裒推薦殷浩,殷浩被徵召任命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殷浩上疏辭讓,並寫信給司馬昱,陳明心願。司馬昱答覆道:“國家正當危難,衰敗已到極點,幸而時有英才,不必尋訪隱居奇賢。足下見識廣博,才思練達,為國所用,足以經邦濟世。如若再存謙讓之心,一意孤行,我擔心天下大事從此將要完結。如今國家衰微,朝綱不振,一旦亡國,恐怕死無葬身之所。由此説來,足下的去留就關係到時代的興廢,時代的興廢事關社稷存亡。足下長思靜算,就可以鑑別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廢棄隱居之心,遵循眾人之願。”殷浩再三辭讓,從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徵召。

[4] 

殷浩抗衡桓温

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將軍桓温消滅成漢政權,因此項功勳,桓温的威望和勢力都強盛起來,但同時令朝廷忌憚他。司馬昱因為殷浩有極高的名聲,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視殷浩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於是殷浩與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時適逢殷浩的父親殷羨病故,殷浩離職守孝。朝廷命蔡謨代管揚州,等待殷浩。殷浩服喪期滿,朝廷徵召他擔任尚書僕射,但他沒有就職。依舊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參與朝政。潁川人荀羨少有美名,殷浩召他為部屬,命他鎮守義興、吳郡,作為黨羽。王羲之私下勸説殷浩、荀羨,希望他們與桓温團結和好,不要在內部製造矛盾,但殷浩不聽從。

[5] 

殷浩舉兵北伐

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逝世,後趙隨即就因諸子奪位而大亂,東晉朝廷決定乘後趙大亂而收復中原和關中地區,統一全國。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復中原為己任。

[6] 

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但沒有迴音。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時桓温也熟知殷浩為人,故不為此感到害怕。後桓温因屢次請求北伐不果,於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後自行率領約五萬兵眾東下武昌。此舉令朝廷十分恐懼,殷浩也因此而打算離職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勸阻。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進攻許昌、洛陽。殷浩出發前,墜落馬下,當時的人都認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和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並開長江以西一千多頃水田作為軍糧儲備。

[7] 

但殷浩到許昌時,因謝尚不能安撫新歸降的張遇,張遇於是在許昌據城叛變,並派兵進據洛陽和進攻晉軍所據的倉垣,亦令殷浩軍受阻。謝尚和新降的姚襄於是一同進攻張遇,但謝尚大敗,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謝尚兵敗後亦退還並駐紮壽陽,殷浩暗中利誘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他們刺殺苻健,許諾事成後將關右之地賜給他們。當初,降將魏脱死後,其弟魏憬代領官職。姚襄殺害魏憬,兼併他的部眾。殷浩十分反感,派龍驤將軍劉啓鎮守譙郡,將姚襄遷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來於壽陽,姚襄愈加猜疑懼怕。又過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歸順殷浩,被姚襄所誅殺,殷浩於是謀劃除掉姚襄。適逢苻健殺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從洛陽西逃,殷浩以為梁安等人刺殺苻健成功,請求進駐洛陽,修復陵園。

[8]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領七萬大軍大舉北伐,命姚襄為前驅,冠軍將軍劉洽鎮守鹿台,建武將軍劉遁鎮守倉垣,又請求解除他揚州刺史的職務,專鎮洛陽,朝廷不許。殷浩到許昌後,正遇張遇反叛,謝尚又遭大敗,只好退回壽陽。之後再度進軍,駐紮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膽怯,丟下輜重,退守譙郡,器械軍糧盡為姚襄所奪,士卒死傷、叛變者不計其數。殷浩派劉啓、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殺。

[9] 

殷浩上疏指責

桓温素來忌恨殷浩,聽説殷浩北伐失敗,便上疏指責殷浩説:“中軍將軍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職,朝廷對他寵信不疑,兩次讓他參與朝政,而他卻不能恪守職分,擅自離任或超越他人職守,隨心所欲。前司徒蔡謨,為人純樸,堅持正義,位居台輔,為先帝之師、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齡,以禮請求隱退,即使天子臨軒徵召仍執意辭官,雖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顯明謙讓之風,弘揚優賢之禮。而殷浩無中生有,狡説詭辯,擾亂朝廷視聽,致使蔡公險遭殺害。自羯胡衰亡以來,中原大地,羣兇殘殺不休,百姓塗炭,人人企盼官軍去拯救他們。殷浩受命北伐,卻無報仇雪恥之志,樹立朋黨,製造事端,終使仇敵大肆殺戮,奸逆蜂湧而起,華夏大地紛擾動亂,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懼怕朝廷怪罪,為求恕罪,聲張進討敵寇。駐兵壽陽,卻長期按兵不動,竭盡國庫的資財、五州的人力,糾合無賴之徒,以求自強,封賞無定規,猜疑陷害無所顧忌。所以範豐之流反叛於芍陂,奇德、龍會作亂於身旁。羌帥姚襄率部歸順朝廷,將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質,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撫,使之為朝廷效忠,反而設計陷害,兩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發覺。姚襄迫於無奈背叛朝廷。禍亂叢生,自殷浩開始。又不能乘勢掃蕩敵寇,放縱無能小人,施行殘害奸計,致使朝廷大軍慘敗於梁國,自身狼狽于山桑,舟車焚燒,輜重丟棄一空,三軍糧草,反而資助了敵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裝了盜賊。天怒人怨,成為大眾所唾棄的對象,所帶來的災禍,將危及國家社稷,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緣故。只有主持正義,才能訓導人民,只有賞罰分明,才能眾心同一。臣恭請陛下上追唐堯時代放逐的法典,下鑑春秋時代目中無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寬宏大量,不忍心誅殺殷浩,也應將他放逐到邊遠荒蕪之地。這樣做雖抵消不了殷浩彌天的罪責,但可以使後人引以為誡。

[10] 

殷浩被貶去世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舉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於是將殷浩廢為平民,並將他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殷浩年少時與桓温齊名,而兩人卻暗中爭強鬥勝。桓温曾經問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與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讓我在你我之間選擇的話,我寧願做我自己。”桓温以豪傑自許,經常輕視殷浩,殷浩絲毫不懼怕桓温。到殷浩廢為平民後,桓温對別人説:“年幼時,我與殷浩共騎竹馬,我拋棄離開,殷浩就上前揀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對郗超説:“殷浩品格高潔,能言會道,假使讓他擔任尚書令和僕射,足以成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當,以致有今日。”

[11] 

殷浩雖然被罷黜流放,但沒有説過半句無怨言,神情坦然,一切聽天由命,依舊不廢談道詠詩,即使自家親人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被流放的悲傷。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寫“咄咄怪事”四個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韓伯,素來受到殷浩的賞識和喜歡,他隨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後回京,殷浩送到河邊,吟詠曹顏遠的詩道:“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吟罷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淚下。後來桓温打算讓殷浩擔任尚書令,派人送信給殷浩,殷浩欣然答應。攤開紙張準備寫回信,但殷浩太重視這封信,為避免其中有錯誤而攤開紙張又閉合,再開再合,如此往復幾十次,最終給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從此兩人絕交。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12] 

殷浩死後改葬

後來將改葬殷浩時,殷浩原來的屬吏顧悦之上疏為他辯冤説:“原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沉厚純良,學識博大,風韻高雅,聲望蓋過當時之人。兩度任職,肅清萬里,功勳昭著,聖朝敬佩嘉賞,於是授以北伐中原將帥之任。帥旗豎立後,出鎮壽陽,驅逐豺狼,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飽經風雨,與奴僕一樣勤苦。仰仗皇威,羣醜改過,進軍河、洛,修復陵墓。不測的事變突然發生,功虧一簣,忠誠的心願因此而破滅。遭廢黜之後,自處於荒涼僻遠之處,終身閉門不出,與世隔絕,可謂克己復禮,窘困而無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過,也是失敗中的常事,不應當是長時間譴責的罪行。論其名德之高,論其悔過自責之誠,怎麼能不加體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現在墓地已成,墓道已開,懸棺而葬,禮儀與平民相同,有橫死之名,沒有伸冤之期,感嘆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頒發明詔,表揚善者,尊崇恢復他的原官,昭明久遠的闇昧,那麼國家就有威恩兼濟的美譽,如果死者可以復生也沒有遺憾。”顧悦之疏議奏上後,朝廷詔令追復殷浩原官。

[13] 

殷浩軼事典故

殷浩與尚清談

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説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説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加以辭藻豐富多彩,很能動人心絃,使人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向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14] 

殷浩清談忘食

孫安國到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侍候的人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這樣已經好幾遍了。雙方奮力甩動着拂塵,以致拂塵的毛全部脱落,飯菜上都落滿了。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説:“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説:“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

[15] 

殷浩理虧浮辭

殷浩曾到丹陽尹劉惔那裏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殷浩走了以後,劉惔就説:“鄉巴佬,硬要學別人發這樣的議論!”

[16] 

殷浩正始之音

殷浩在庾亮屬下擔任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王導離座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説:“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王導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眾人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以後,王導便嘆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如此!”

[17] 

殷浩人之天性

殷浩問道:“大自然賦予人類什麼樣的天性,本來是無心的,為什麼世上恰恰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誰回答得了。只有丹陽尹劉淡回答説:“這好比把水傾瀉地上,水只是四處流淌、絕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當時大家非常讚賞,認為是名言通論。

[18] 

殷浩論辯才性

支道林、殷浩都在會稽王司馬昱府中,司馬昱對兩人説道:“你們可以試着辯論一下。可是才性關係問題恐怕是殷浩的堅固堡壘,您可要謹慎啊!”支道林開始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闢開才性問題;可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了殷浩的玄理之中。司馬昱拍着肩膀笑道:“這本來是他的特長,你怎麼可以和他爭勝呢!”

[19] 

殷浩燒燬醫書

殷浩精通醫術,到中年就全都拋開不研究了。有一個常使喚的僕人,忽然給他磕頭,磕到頭破血流。殷浩問他有什麼事,他説:“有件人命事,不過終究不該説。”追問了很久,這才説道:“小人的母親年紀將近百歲,從生病到現在已經很長時間了,如果承蒙大人診一次脈,就有辦法活下去。事成以後,就算被殺也心甘情願。”殷浩受到他真誠的孝心的感動,就叫他把母親抬來,給他母親診脈開藥方。才服了一付藥,病就好了。從此殷浩把醫書全都燒了。

[20] 

殷浩人物成就

殷浩出鎮壽陽期間,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北伐曾一度招降納叛,收復了許昌和洛陽,但因張遇的叛變而失敗。

殷浩歷史評價

桓温:“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21] 

王濛:①“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

[22] 

;②“識致安處,足副時談”

[22] 

顧悦之:①“殷浩體德沈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

[21] 

;②“既受削黜,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可謂克己復禮,窮而無怨者也。”

[21] 

王胡之:“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

[22] 

司馬昱:“淵源語不超詣簡至,然經綸思尋處,故有局陳。”

[22] 

時人評論:“思緯淹通,比羊叔子。”

[23] 

劉義慶《世説新語》:“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24] 

房玄齡等《晉書》:①“殷浩清徽雅量,眾議攸歸,高秩厚禮,不行而至,鹹謂教義由其興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喪師,是知風流異貞固之才,談論非奇正之要。違方易任,以致播遷,悲失!”

[21] 

;②“中軍鑑局,譽光雅俗。夷曠有餘,經綸不足。舍長任短,功虧名辱。”

[21] 

;③“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21] 

陳普:“王蒙謝尚不堪論,庾翼桓温亦浪言。兩晉士風真可笑,盡將管葛許深源。”

[25] 

李慈銘:“王濟之傲縱,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虛合,謝萬之佻率,郗超之奸諂,王忱之輕很,皆亂世無賴,蠢國敗家,而士類相矜,以為標準。”

[26] 

殷浩親屬成員

殷浩家族世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殷識殷羨殷浩殷涓??殷孝祖殷融殷康殷顗(殷覬)殷仲文殷叔獻殷師殷仲堪殷簡之殷曠之殷茂殷道裕殷景仁殷道矜殷恆殷允殷穆殷淳殷孚殷衝殷淡以上資料摘錄自《晉書》、《宋書》

參考資料

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也。父羨,字洪喬,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書者百餘函,行次石頭,皆投之水中,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其資性介立如此。終於光祿勳。

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或問浩曰:“將蒞官而夢棺,將得財而夢糞,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將得官而夢屍,錢本糞土,故將得錢而夢穢。”時人以為名言。

3.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三府闢,皆不就。徵西將軍庾亮引為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安西庾翼復請為司馬。除侍中、安西軍司,並稱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幾將十年,於時擬之管、葛。王蒙、謝尚猶伺其出處,以卜江左興亡,因相與省之,知浩有確然之志。既反,相謂曰:“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庾翼貽浩書曰:“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委何、褚諸君,外託庾、桓數族,恐不得百年無憂,亦朝夕而弊。足下少標令名,十餘年間,位經內外,而欲潛居利貞,斯理難全。且夫濟一時之務,須一時之勝,何必德均古人,韻齊先達邪!王夷甫,先朝風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終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當超然獨往,而不能謀始,大合聲譽,極致名位,正當抑揚名教,以靜亂源。而乃高談《莊》《老》,説空終日,雖雲談道,實長華競。及其末年,人望猶存,思安懼亂,寄命推務。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虜,棄言非所。凡明德君子,遇會處際,寧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實之未定,弊風之未革也。”浩固辭不起。

4.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繼卒。簡文帝時在藩,始綜萬幾,衞將軍褚裒薦浩,徵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浩上疏陳讓,並致箋於簡文,具自申敍。簡文答之曰:“屬當厄運,危弊理盡。誠賴時有其才,不復遠求版築。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若復深存挹退,苟遂本懷,吾恐天下之事於此去矣,今紘領不振,晉網不綱,願蹈東海,復可得邪!由此言之,足下去就即是時之廢興,時之廢興則家國不異。足下弘思之,靜算之,亦將有以深鑑可否。望必廢本懷,率羣情也。”浩頻陳讓,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5.

  

《晉書 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時桓温既滅蜀,威勢轉振,朝廷憚之。簡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為心膂,以抗於温,於是與温頗相疑貳。會遭父憂,去職,時以蔡謨攝揚州,以俟浩,服闋,徵為尚書僕射,不拜。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遂參綜朝權。潁川荀羨少有令聞,浩擢為義興、吳郡,以為羽翼。王羲之密説浩、羨,令與桓温和同,不宜內構嫌隙,浩不從。

6.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及石季龍死,胡中大亂,朝過欲遂蕩平關河,於是以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浩既受命,以中原為己任………

7.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上疏北征許洛。將發,墜馬,時鹹惡之。既而以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開江西田千餘頃,以為軍儲。

8.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師次壽陽,潛誘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殺健,許以關右之任。初,降人魏脱卒,其弟憬代領部曲。姚襄殺憬,以並其眾,浩大惡之,使龍驤將軍劉啓守譙,遷襄於梁。既而魏氏子弟往來壽陽,襄益猜懼。俄而襄部曲有欲歸浩者,襄殺之,浩於是謀誅襄。會苻健殺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陽西奔,浩以為梁安事捷,意苻健已死,請進屯洛陽,修復園陵………

9.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使襄為前驅,冠軍將軍劉洽鎮鹿台,建武將軍劉遁據倉垣,又求解揚州,專鎮洛陽,詔不許。浩既至許昌,會張遇反,謝尚又敗績,浩還壽陽。後復進軍,次山桑,而襄反,浩懼,棄輜重退保譙城,器械軍儲皆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劉啓、王彬之擊襄于山桑,併為襄所殺。

10.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桓温素忌浩,及聞其敗,上疏罪浩曰:案中軍將軍浩過蒙朝恩,叨竊非據,寵靈超卓,再司京輦,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而侵官離局,高下在心。前司徒臣謨執義履素,位居台輔,師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禮請退,雖臨軒固辭,不順恩旨,適足以明遜讓之風,弘優賢之禮。而浩虛生狡説,疑誤朝聽,獄之有司,將致大辟。自羯胡夭亡,羣兇殄滅,而百姓塗炭,企遲拯接。浩受專征之重,無雪恥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風塵,遂使寇仇稽誅,奸逆並起,華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懼罪將及,不容於朝,外聲進討,內求苟免。出次壽陽,頓甲彌年,傾天府之資,竭五州之力,收合無賴,以自強衞,爵命無章,猜害罔顧。故範豐之屬反叛於芍陂,奇德、龍會作變於肘腋。羌帥姚襄率眾歸化,遣其母弟入質京邑,浩不能撫而用之,陰圖殺害,再遣剌客,為襄所覺。襄遂惶懼,用致逆命。生長亂階,自浩始也。復不能以時掃滅,縱放小豎,鼓行毒害,身狼狽于山桑,軍破碎於梁國,舟車焚燒,輜重覆沒。三軍積實,反以資寇,精甲利器,更為賊用。神怒人怨,眾之所棄,傾危之憂,將及社稷。臣所以忘寢屏營,啓處無地。夫率正顯義,所以致訓,明罰敕法,所以齊眾,伏願陛下上追唐堯放命之刑下鑑《春秋》無君之典。若聖上含弘,末忍誅殛,且宜遐棄,擯之荒裔。雖未足以塞山海之責,粗可以宣誡於將來矣。

1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竟坐廢為庶人,徙於東陽之信安縣。浩少與温齊名,而每心競。温嘗問浩:“君何如我?”浩曰:“我與君周旋久,寧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許,每輕浩,浩不之憚也。至是,温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又謂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1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戚。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韓伯,浩素賞愛之,隨至徙所,經歲還都,浩送至渚側,詠曹顏遠詩云:“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而泣下。後温將以浩為尚書令,遺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絕。永和十二年卒。

13.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浩後將改葬,其故吏顧悦之上疏訟浩曰:伏見故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體德沈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再臨神州,萬里肅清,勳績茂著,聖朝欽嘉,遂授分陝推轂之任。戎旗既建,出鎮壽陽,驅其豺狼,翦其荊棘,收羅向義,廣開屯田,沐雨櫛風,等勤台僕。仰憑皇威,羣醜革面,進軍河洛,修復園陵。不虞之變,中路猖蹶,遂令為山之功崩於垂成,忠款之志於是而廢。既受削黜,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可謂克己復禮,窮而無怨者也。尋浩所犯,蓋負敗之常科,非即情之永責。論其名德深誠則如彼,察其補過罪己則如此,豈可棄而不恤,使法有餘冤!方今宅兆已成。埏隧已開,懸棺而窆,禮同庶人,存亡有非命之分,九泉無自訴之斯,仰感三良,昊天罔極。若使明詔爰發,旌我善人,崇複本官,遠彰幽昧,斯則國家威恩有兼濟之美,死而可作,無負心之恨。疏奏,詔追復浩本官。

14.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15.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脱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16.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遊辭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後,乃雲:“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17.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

18.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

19.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支道林、股淵源俱在相王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峭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

20.

  

《世説新語·術解第二十》:殷中軍妙解經脈,中年都廢。有常所給使,忽叩頭流血。浩問其故,雲:“有死事,終不可説。”潔問良久,乃雲:“小人母年垂百歲,抱疾來久,若蒙宮一脈,便有活理。訖就屠戮無恨。”浩感其至性,遂令異來,為診脈處方。始服一劑湯,便愈。於是悉焚經方。

2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16]

22.

  

《世説新語·賞譽第八》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3-12-08]

23.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4-06-19]

24.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3-12-01]

25.

  

陳普詩選 

.詩文網[引用日期2014-06-14]

26.

  

《越縵堂讀書記》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2-21]

27.

  

《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九 ◎職官部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3]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7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白羊CDC

(2024-03-04)

1

人物生平

1.1

識度清遠

1.2

隱居十年

1.3

徵召入朝

1.4

抗衡桓温

1.5

舉兵北伐

1.6

上疏指責

1.7

被貶去世

1.8

死後改葬

2

軼事典故

2.1

與尚清談

2.2

清談忘食

2.3

理虧浮辭

2.4

正始之音

2.5

人之天性

2.6

論辯才性

2.7

燒燬醫書

3

人物成就

4

歷史評價

5

親屬成員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登錄

殷浩北伐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殷浩北伐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东晋晋穆帝时期的北伐殷浩北伐,指的是晋穆帝永和八年(352)九月至永和九年十一月,历时一年两个月。此时取代后赵的冉魏已灭,主要是同前秦苻健争夺许洛。彼时桓温欲率众北伐,朝廷不许,简文帝认为殷浩有盛名,便任用殷浩抗拒桓温。永和五年,朝廷欲乘石虎新死荡平关河,以浩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统军进取中原。九年,浩趁前秦内乱之际,自寿春(今安徽寿县)率大军北伐前秦,以姚襄为前锋。浩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会征西将军谢尚兵败,浩退还寿阳,整军复进,襄怀恨浩谋图己,乃伏甲山桑(今安徽蒙城北),纵兵击之,浩军大败,弃辎重,退保谯城(今安徽亳州),兵械军储皆为襄所获。桓温与殷浩有隙,及闻其败,上疏指责浩连年北伐败绩,粮械尽失,反以资敌,请罪之。帝遂废浩为庶人。名    称殷浩北伐发生时间352年地    点河南许昌、安徽山桑参战方东晋,前秦、前燕结    果东晋北伐失败目录1战役背景2战役过程3战役结果战役背景播报编辑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蜀后,威名大振,他屡次要求北伐中原,当朝大臣们无法直接阻止,于是于永和五年(349年),趁石虎死、中原大乱之际,任命殷浩为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出师北伐,以抑制桓温。战役过程播报编辑永和八年(352年)二月,殷浩以谢尚、荀羡为都统,进驻寿春。六月二十九日,秦晋在颍水之诫桥展开激战,结果晋军大败。殷浩狼狈逃回寿春。九月进驻泗口(今江苏淮阴北),派戴施等据守石门和仓垣。十二月,前秦大将梁安、雷弱儿诈降晋军。永和九年(353年)十月,殷浩得知后赵降将张遇在关中叛秦,又以为梁安、雷弱儿已将一切安排妥当,于是率七万大军,以姚襄为先锋,自寿春出师北伐,准备进据洛阳,修复园陵。岂料姚襄因与殷浩不和,忌恨殷浩,反伏兵于山桑(今安徽涡阳)攻击殷浩,浩军大败,退走谯城(今安徽亳州)。战役结果播报编辑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以殷浩北伐屡败,上疏历数其罪状,殷浩因此被朝廷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初去世。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专访|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殷浩:中国胰岛移植技术如何?_科学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

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殷浩:中国胰岛移植技术如何?_科学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专访|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殷浩:中国胰岛移植技术如何?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贺梨萍2021-08-15 17:29来源:澎湃新闻 ∙ 科学湃 >字号胰腺藏在胃的后方,个头虽小却身兼分泌和消化重任。其中,在内分泌中起到调节血糖重要作用的胰岛遍布在胰腺中,犹如汪洋中的无数座小岛。这些大小不等的胰岛细胞团直径在50-500微米之间,总数有100-200万个,约占胰腺总体积的1%左右。“大概是10年之前,要把这1%的胰岛细胞提取出来的技术非常难,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能做。”近日,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暨肝脏外科主任、上海市胰岛移植临床质控暨培训基地主任殷浩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10年间,他从“学徒”成长为“师父”,经手的胰岛移植手术例数已位居全国乃至全亚洲第一。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器官移植暨肝脏外科主任、上海市胰岛移植临床质控暨培训基地主任殷浩。殷浩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期间师承我国胰腺外科大家彭承宏教授。毕业之后,殷浩进入长征医院。“我们读外科的人,选专业就想选最难的,哪个最难?好像肝脏移植最难了。”回忆起自己2009年时的选择,他的理由非常直接,“原先我读的是胰腺外科,当时来长征就是冲着器官移植科,因为长征的器官移植科在国内是享有盛名的,特别是肝脏移植。”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肾移植开始于1978年6月,肝移植开始于1996年5月。据医院官网介绍,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各类肾移植手术4900余例,其中小儿肾移植数量国内第一,活体肾移植数量每年保持在30-50例次;累计完成各类肝移植手术1800例,其中第一例肝移植受者已健康存活25年,为国内公认肝移植术后存活最长记录保持者。而2016年以来,殷浩团队为长征医院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移植记录: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胰岛移植100余例,手术例数及疗效均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新的记录源于殷浩到长征医院两年后的一次出国进修。2011年,经博士导师、长征医院移植科主任傅志仁教授安排,殷浩被公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担任访问学者,进修儿童肝脏移植手术。在工作学习中,殷浩慢慢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方向,即胰岛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糖尿病,并立即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巨大临床前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殷浩从儿童肝胆移植转而学习这一最新而又极其复杂的技术。回国后,殷浩成立了攻关小组,继续磨练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并多次赶赴日本请教该领域顶尖专家Hirofumi Noguchi教授。“2016年12月,我们做了第一例胰岛移植,第一例病人当时是67岁,糖尿病引起肾衰竭。”这位病人在长征医院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但血糖控制不稳定,好不容易等到的供体能再维持几年?其肾移植主治医生并不乐观,“我们如果不给他做胰岛细胞移植,平均5年以后肾脏会再次因糖尿病引起衰竭,患者将再要去做血液透析,或者是再换肾。”据殷浩介绍,胰岛移植后该病人近5年来完全不再需要胰岛素,更长期的效果则尚待观察。胰岛联合肾脏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这也成为殷浩团队胰岛移植的首个聚焦患者群体,“我们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这些糖尿病肾衰的病人做完肾移植以后能够让肾脏存活更久。”。在之后的五年中,团队又逐步治疗了更多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包括反复低血糖、内科胰岛素强化治疗仍无法控制血糖等。他们最新的病患群体是胰腺良性肿瘤或者慢性胰腺炎患者,殷浩团队对这类患者实施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治疗,在避免发生胰腺癌变的同时,完整保留了胰岛分泌功能,是治疗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就在今年,长征医院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长海医院联合获得第二轮上海申康中心三年行动计划“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新技术”重点项目,预期在未来3年内,为50例以上严重慢性胰腺炎或胰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开展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的治疗。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现年37岁的殷浩对胰岛移植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他和他的团队有一张长长的待攻克难题列表,胰腺供者器官极度短缺、胰岛移植排异、国内团队建设及规范化、中国胰岛移植技术获得国际认可……除此之外,殷浩还希望自己能尽一份科普之力,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等群体的家庭带去真正的希望。胰岛分离至胰岛移植全流程概图。图片来源:James Shapiro等人论文"Clinical pancreatic islet transplantation"胰岛移植和糖尿病人类对胰岛的认知始于近150年前。1869年,德国病理学家Paul Langerhans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胰岛,胰岛因而得名“Islets of Langerhans”,彼时他尚未认识到这些细胞团的作用。科学家们最终发现,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根据染色和形态学特点,人类胰岛细胞主要分为A细胞(也称α细胞)、B 细胞(也称β细胞)、D细胞及PP细胞。其中,α细胞约占胰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β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insulin)。“这些细胞虽然小,但它就像一个‘司令部’,不光分泌胰岛素把血糖降下来,还分泌一种对抗的胰高血糖素把血糖升上来,靠这‘司令部’的调节,我们人的血糖就被有效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殷浩说道,一旦“司令部”紊乱,这两种激素则无法发挥本身的协同作用。以1型糖尿病患者为例,“患者今天吃这些东西血糖正常,明天可能就血糖爆表,后天可能低血糖,完全没有规律,非常危险。”如何让这个“司令部”的功能恢复正常?这个问题的探索有望为彻底解决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带去可能性。而类似胰岛移植这样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初,英国外科医生Charles Pybus就报告了其团队尝试移植胰腺组织来治疗糖尿病患者,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科学家们的方案还包括整体胰腺移植,至今这仍是解决手段之一。196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Richard Lillehei博士和 William Kelly博士联合完成了首例胰肾联合移植,这成为1型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就在3年之后,胰岛移植替代胰腺整体器官移植的新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很快得到学术界认可。所谓的胰岛移植,简单而言,就是将供体胰腺中分离出胰岛细胞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体胰岛移植进入不断摸索的阶段,发展至1990年,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对9例患者进行了胰岛细胞移植手术,其中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既不需要肠外营养也不需要胰岛素,这被认为是人体胰岛移植临床成功的首个明确例子。胰岛移植发展时间表。图片来源:James Shapiro等人论文"Clinical pancreatic islet transplantation"“临床的新技术、新的手术方式等,其实都是以需求为导向,都是临床上我们碰到瓶颈问题。”对于胰岛移植的出现,殷浩表示,“上世纪60年代的胰腺移植效果非常好,它可以做到让90%的人(术后一年)完全脱离胰岛素,但为什么还要去尝试做胰岛移植,是因为胰腺整体移植的手术风险是很大的。”胰腺手术一直是肝胆胰外科手术领域的难点,胰腺位于腹部深处,暴露困难,周边有多个脏器,并密布重要大血管,分离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有大出血危险,而且胰腺组织本身也非常“脆弱”和“娇贵”,一旦破损常难以愈合,容易导致胰液外漏。殷浩提到,即使发展到现在,胰腺术后胰漏、死亡率等问题仍然非常严峻。相比之下,胰岛移植手术风险较小。目前胰岛移植的主要手术方式是在超声引导下,经门静脉穿刺将胰岛细胞输注至患者肝脏血管。肝脏是胰岛素的生理活性作用器官,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特惠器官,同时血供丰富,与其他移植部位相比,胰岛可更好地在肝窦内存活。“手术基本是没有风险的,微创、局部麻醉,整个输注过程大概20分钟,结束后针头拔掉按压6个小时,之后就可以下地了。”殷浩表示。2016年,James Shapiro、Camillo Ricordi等在胰岛移植领域里的主要贡献者在《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他们总结道,临床胰岛移植被认为是最安全、侵袭性最小的移植手术之一,“全世界已经进行了超过1500例手术(包括864例异体移植和480例自体移植),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胰岛移植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比所有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的风险低得多”。他们认为,自2000年以来,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移植已经“从一种好奇转变为一种现实的治疗选择”。中国团队探索之路正如上述提到,胰岛移植真正在全球的多个中心被广泛尝试,是在2000年之后。殷浩提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人体胰岛之后,最开始的失败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胰岛获取极其不易,胰岛分离至今是一个中心能否开展胰岛移植的核心技术。“你要把近99%的外分泌细胞都去掉,只取出1%的胰岛、并且保持它们的活性,这是非常难的。”第二则是胰岛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当时对免疫制剂不太了解,那时候肝肾移植也刚起步不久,特别是其中大剂量的激素,对胰岛细胞是有严重的破坏的。”CITR此前数据显示,1990年至1995年胰岛移植迎来了第1个高峰,这期间全世界共进行了180余例胰岛移植。但文献显示,这部分患者在移植后1周内约53%有胰岛功能,但移植术后1年,26%的患者有部分疗效,仅有7%的患者可不使用外源性胰岛素。CITR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4年主导创立,是全世界最大规模跨国多中心的联合研究组织,目的是提高临床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殷浩在此前发表的一篇述评文章中提到, 移植后胰岛细胞不能长期存活,导致临床疗效不佳,是其后一段时间一直未能大规模开展胰岛移植的主要原因。胰岛移植的里程碑节点出现在2000年。当年,Shapiro及其同事发表了一份报告,描述了连续7例患者在使用无类固醇方案和大量供体胰岛移植后实现了正常血糖,这被称为“埃德蒙顿(Edmonton)方案”。在“埃德蒙顿”方案以及胰岛分离等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下,胰岛移植的第二个高峰掀起,胰岛移植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前述Shapiro、Ricordi等人在综述中提到,截至2016年底,全球超过1500位糖尿病患者接受了胰岛移植治疗,1年有效率超过90%,移植5年后仍然有超过60%的患者不需要注射胰岛素,所有患者均不再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发作。“对接受胰腺整体器官移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效也就是5年后70%的病人完全不打胰岛素。那么胰岛移植的60%跟70%已经非常接近,再考虑到胰腺整体移植这么大的一个手术的创伤、手术的费用、病人恢复时间等,当然胰岛细胞移植就可以去替代胰腺移植了。”殷浩表示。谈到中国团队在胰岛移植方面的探索,殷浩回忆道,“我们跟国外的节奏基本类似,最新的一波发展差不多在2015年以后。”其所在的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西也是目前是国内胰岛移植手术例数最多的一个中心。早在1982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胡远峰等人即实施了中国首例人胚胎胰岛组织移植。200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谭建明团队联合美国迈阿密大学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成人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从殷浩本人来说,其在长征医院工作2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被公派至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进修肝脏移植专业。本来想钻研小儿肝移植的他偶然踏入了胰岛移植的领域,“当时我在做完肝移植之后,有时候会到旁边的手术室去看看别人做肾移植,我就很惊讶发现很多的病人都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实际上,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和社会的经济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而在近10年前,即使中国的医生对糖尿病引发的肾衰竭都没有过多关注,“应该说非常少,中国那时候的肾衰竭病人大多是慢性肾炎、药物性肾损伤,或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殷浩提到,彼时的美国已有大量的糖尿病病人,管理不佳后,一般在8-10年之后就会出现并发症,引发肾衰竭。“由于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也在持续上升,所以我当时就想到,当时美国这样的情况可能也是中国未来的一个趋势。”《英国医学杂志》(BMJ)此前发布的一份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诊断的糖尿病总患病率从2007年和2010年的9.7%,到2013年的10.4%,2017年继续上升到11.2%,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则为35.2%。也就是说,如果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都算上,截至2017年,中国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而近1.3亿人为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芝加哥大学当时正在研究用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殷浩在和国内长征医院沟通和征得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相关团队同意后,随即将进修申请延长了一年,潜心学习这项国内尚不成熟的技术。两年进修结束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在一次国际移植免疫学术会议上,殷浩结识了日本著名的胰岛移植专家、来自京都大学医学院的Hirofumi Noguchi教授。“后来我又到日本去跟他学,日本比较近,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他一般礼拜六做手术,我就礼拜五飞过去,礼拜六做完礼拜天飞回来。”殷浩形容那一年的忙碌“其实蛮开心的。”掌握了胰岛移植的核心技术之后,殷浩在长征医院组成了一个“三人小分队”,从小动物实验到大动物实实验,再到人体胰岛分离实验,最终通过过硬的数据让回国之初搁浅的项目终于重新获得支持,胰岛移植在长征医院正式起步。“开展胰岛移植,医院需要投入很大,必须建设专用的胰岛分离GMP实验室,加上购买全套的胰岛分离设备,大概需要六七百万,在十年前这是一笔蛮大的经费。”殷浩回忆道,不仅经费较大,开展胰岛移植还需要专门的一个团队,但到2016年之际,团队的技术日益成熟,加之糖尿病患者的持续上升趋势,“所以最终得到医院以及科室老领导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殷浩主持完成的胰岛移植手术例数及疗效位居全国第一。2016 年,其团队率先开展亚洲首例全胰腺切除及自体胰岛移植术,今年1月,其团队又成功完成了亚洲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殷浩团队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中,60%完全脱离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从(9±4)%降至(6±1)%,平均C肽增量为0.96 nmol/L,短期临床疗效已达到欧美一流移植中心的水平。期待跨学科攻克待解之题什么样的患者目前最适合胰岛移植?结合几年下来的探索,殷浩表示,“所有的治疗一定是有利有弊,即使对患者没有损伤也有成本费用问题,我们所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最适合的一般就是三类。”第一类是终末期糖尿病肾衰竭患者。殷浩提到,这类病人采用胰岛联合肾脏移植治疗,“通过胰岛移植这样一个微创的手术方式,能够让它的肾脏移植使用得更久,同时也减少了其他的并发症。这一类我们成为绝对的适应症。”第二类是成人或者儿童中的脆性糖尿病患者,所谓“脆性”指的是病情极度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及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是相对适应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我们要仔细评估,其中最严重的患者,他血糖波动很大、经常低血糖,因此造成的死亡率或者并发症的概率很高,那么对他来讲,我们做这样一个微创的手术、服用少量的免疫制剂显然优于他顺其自然的发展下去。”前两类均为异体胰岛移植,第三类则是自体移植,针对反复治效果不佳的慢性胰腺炎,或者是持续增大的胰腺良性肿瘤患者。“当然这类还要具体评估,结节是不是还在长大?什么时候需要开刀?”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异体移植,此类自体移植无需患者后续服用免疫抑制剂。今年殷浩团队完成的亚洲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中,患者为30岁的周女士,两年前在例行体检时发现胰腺占位,肿瘤直径约2cm,诊断为“胰腺囊性肿瘤”,今年CT检查发现肿瘤已增至4.5cm。“胰腺癌是‘癌中之王’,所以一旦出现肿瘤,患者往往心里很焦虑,未来有7%的癌变可能,但如果开刀切除就变成终身的糖尿病了,所以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针对周女士的病情,殷浩团队经过术前检查评估后,组织多学科进行术前讨论,决定为患者实施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中,殷浩主任和瑞金医院胰腺外科金佳斌教授在全麻下,为周女士实施腹腔镜下完整切除长约13cm胰体尾部,随后将切除的胰腺肿瘤部分送病理科,剩余正常胰腺组织在灌注器官保存液后,低温下保存送至胰岛分离实验室。前期准备就绪,器官移植中心郭猛博士带领胰岛分离团队在GMP实验室中,将胰腺组织通过精心修整、消化、分离、纯化等一系列技术,历时6个小时,获得了患者自身约5毫升的正常胰岛细胞。在检测纯度与活力后,将其重悬在250mL液体中,低温送至医院DSA手术室。此时,周女士已进入手术室,长征医院介入诊疗科董伟华主任、孟小茜副教授在局部麻醉下,经B超引导经皮肝脏门静脉穿刺置管,将胰岛细胞悬液滴注周女士体内,整个穿刺注射过程约1小时,周女士没有不适感觉,术后恢复良好,第二天即可下床。术后第5天,周女士胰岛功能开始起效,血糖很快恢复正常,10天后周女士出院。“我们认为目前这三类都是非常适合胰岛移植的,或者说目前临床上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是最佳的一个治疗手段。”殷浩同时强调,对于更多其他需要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希望他们在内科的指导下管理好血糖,“因为供体有限,我们一年能治疗的病人未来可能就是几百个,暂时无法满足那么多的需求。”的确,目前横亘在胰岛移植面前的第一大难题是胰腺供者器官短缺,器官短缺也是困扰全世界移植领域的难题。而相对于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移植,胰腺供者匮乏的形势较为严峻。由于胰腺中存有大量的外分泌腺细胞,胰腺供者对于冷缺血的耐受度较差,通常冷缺血时间大于10小时的供者其胰腺就无法用于分离,且胰腺供者的糖化血红蛋白、C肽必须达正常水平。殷浩提到,“中国现在一年器官捐献者大概有5000人,各类器官最终能治疗几万个人,但这5000个胰腺实际上最后能用的只有几百个。”实际上,正是供者器官短缺这一制约,此前技术领先的日本其胰岛移植病例数上升很慢。在殷浩看来,目前胰岛移植领域第二个挑战仍是免疫抑制剂的问题。“对异体移植的患者来说,毕竟还是要服用少量的免疫制剂,这就意味着两个问题,第一不适用于所有的病人,尤其在1型的儿童糖尿病患者中这尤为谨慎;第二即使对一些本来就在服用免疫制剂的患者来说也存在一个问题,再好的免疫制剂它对胰岛还是有损伤,所以移植后胰岛还会慢慢丢失,观察10年的长期效果可能还是不如胰腺移植。”对于上述两项挑战,殷浩认为干细胞技术或都能帮助解决。据介绍,其团队和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程新等人合作,致力于用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技术攻克胰岛的来源和免疫排异两大难题。程新2009年在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分子细胞治疗中心工作和完成博士后训练。2013年至今,程新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就在今年1月,程新、殷浩等人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基于人内胚层干细胞系(hEnSCs)的体外规模化肝向分化体系,使规模制备高纯度的肝母细胞、肝实质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成为可能。在采访过程中,殷浩透露出其在胰岛移植、甚至糖尿病领域更多的研究计划。除干细胞外,每年浪费的胰腺能否被有效冻存下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究竟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可能阻止这类病患的发生?“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想出来的,其实以前的科学家和医生也都在尝试解决,只是那个时候技术还没到这一步。”殷浩希望,未来在多个团队的合作努力下,能为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长征医院殷浩教授肝胆外科团队。在学术研究和医生职责之外,殷浩也乐于承担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如何让糖尿病儿童的父母不要“乱投医被骗”?如何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希望?如何让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病人知道最后还有选择的机会?在殷浩看来,这些事情都意义非凡。殷浩最后还表示,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中心在开展胰岛移植,希望在规范实施下能够持续提高移植效果,大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把科学数据展示出来,“的确,怎么让之前技术领先我们的国家来承认中国的数据做得好,这个也很重要。”责任编辑:李跃群校对:丁晓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胰岛移植#胰腺#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长征医院#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殷浩 - 搜狗百科

搜狗百科殷浩(303~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 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接受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大司马桓温消灭成汉,逐渐坐大。为了抗衡桓温,司马昱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参预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加剧了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王羲之和荀羡纷纷写信劝阻,殷浩一概不理。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诸子争位,关中大乱。东晋朝廷决策北伐,拜殷浩为中军将军。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 永和九年(353年),殷浩中计,兵败许昌,桓温趁机上表弹劾,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时年五十三岁。后来,追复原官。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添加义项殷浩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共9个义项):东晋大臣、将领中国内地男歌手《梦回唐朝》人物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作品》中的角色西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骨科副主任医师教师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昌平区税务局行政执法员殷浩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东晋大臣、将领殷浩(303~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接受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大司马桓温消灭成汉,逐渐坐大。为了抗衡桓温,司马昱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参预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加剧了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王羲之和荀羡纷纷写信劝阻,殷浩一概不理。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诸子争位,关中大乱。东晋朝廷决策北伐,拜殷浩为中军将军。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中计,兵败许昌,桓温趁机上表弹劾,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时年五十三岁。后来,追复原官。中文名殷浩展开民族汉族展开出生日期303年展开职业官员、将领展开籍贯陈郡长平县展开国籍东晋展开出生地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展开逝世日期356年展开代表作品文集五卷,隋书志、唐书经籍志有四卷传世展开官职中军将军、都督诸军事展开参考资料:1. 《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08-16]2. 《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3-12-08]3.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4-06-19]4.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13-12-01]词条标签:政治人物将领历史人物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19950次最近更新:21.02.02编辑次数:12次创建者:机械~﹂□!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殷浩(东晋大臣、将领)_搜狗百科

晋大臣、将领)_搜狗百科

百科新知,搜一下!殷浩9东晋大臣、将领殷浩(303~356年),字渊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接受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大司马桓温消灭成汉,逐渐坐大。为了抗衡桓温,司马昱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参预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加剧了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王羲之和荀羡纷纷写信劝阻,殷浩一概不理。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诸子争位,关中大乱。东晋朝廷决策北伐,拜殷浩为中军将军。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中计,兵败许昌,桓温趁机上表弹劾,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东阳。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时年五十三岁。后来,追复原官。反馈有用基本信息中文名殷浩

国籍东晋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

出生日期303年

逝世日期356年

职业官员、将领

代表作品文集五卷,隋书志、唐书经籍志有四卷传世

籍贯陈郡长平县

官职中军将军、都督诸军事人物关系轻松涨知识人物生平趣闻轶事人物成就历史评价亲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殷浩--中文主页--首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殷浩--中文主页--首页

殷浩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

电子邮箱:167fd1874e0844128600847f979da3832afee4044d796a58362a00857e6ed31c6a043f5edc454653cf291b7eb3c37e3aa3e35096d24d77366a196e0e63fa7656f1c9ae9518645a32aec9882f11bfdbaf3079c67d60c007f190ccad5337aeb9a214ea85448a5b771801845a3d884f10e8da73cef64e3659a1e2b69a3743702cac

学位:博士

VIEW MORE

首页

个人主页

主页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论文成果

专利

著作成果

科研项目

教学研究

教学资源

授课信息

教学成果

更多

数独

课堂投票

[1]

1996.9-2000.6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本科)

[2]

2000.9-2005.6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研究生) 导师(丁伟岳院士)

[1]

 2005.9-2005.12 Visiting research staff Princeton大学数学系 

[2]

 2005.9-2007.6 博士后 华东师范大学 数学系 

[3]

 2007.7-2012.5 讲师/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4]

 2009.9-2010.9 博士后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数学系 

[5]

 2012.5-今 副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6]

 2015.2-2016.1 访问学者 英国华威大学 

暂无内容

[1] 几何分析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2] 微分方程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教育经历

Education experience

工作经历

Work experience

社会兼职

Social Affiliations

研究方向

Research Direction

其他联系方式

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成员

Team Member

版权所有 ©20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 96 号,邮政编码:230026

总访问量:

本月访问:

今日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