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官方网址下载|台风实时监控系统

作者: imtoken官方网址下载
2024-03-08 03:35:28

中央气象台台风网

中央气象台台风网

触屏版

年份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台风列表

年份

×

预报机构

路径信息

内陆

沿岸

近海

远海

24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24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暴雨

海区大风

降温大风

沙尘

图例

台风实时路径追踪-中国天气网

台风实时路径追踪-中国天气网

放到桌面

°

西南风3-4级

湿度 76%

行政地图

卫星地图

逐小时降水预报

2016-04-01 08时发布

0:00

逐小时大风预报

2016-04-01 08时发布

0:00

全国雷达拼图

卫星云图

2016-04-01 08:00

Copyright© 中国天气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16) 版权所有

城市切换

自动定位

热门城市

三亚

101310201

海口

101310101

深圳

101280601

广州

101280101

南宁

101300101

桂林

101300501

厦门

101230201

福州

101230101

宁波

101210401

杭州

101210101

上海

101020100

苏州

101190401

南京

101190101

青岛

101120201

济南

101120101

大连

101070201

南昌

101240101

合肥

101220101

台风列表

地图切换

 行政地图

 卫星地图

产品叠加

 降水预报

 大风预报

 雷达图

 卫星云图

台风离我有多近

意见反馈

台风路径

台风路径

西太平洋

经纬度

测距

清除

反馈

 

历史台风 ︿

<2 0 1 4

>2 0 1 4

  

未来

设置

退出

设置

图源

    谷歌地图        高德地图        天地图

降雨时间段

  1小时      3小时      6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保   存

图 例

风圈

登陆点

预报台

中国

中国香港

日本

中国台湾

美国

台风等级

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风

强台风

超强台风

降雨等级

0-10

10-25

25-50

50-100

100-250

>250

实时台风路径

实时台风路径

台风列表

时间

强度

气压(百帕)

风速(米/秒)

风力

移速(公里/时)

移向

经度

纬度

图例

城市测距

城市

距离(km)

3秒跳过

台风实时路径

关于

台风实时路径

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平台开放共享 支持全国实时业务-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平台开放共享 支持全国实时业务-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交流互动

气象服务

首页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交流互动

气象服务

网站无障碍

EN

邮箱

首页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交流互动

气象服务

局领导

陈振林

毕宝贵

张祖强

曹晓钟

熊绍员

宋善允

部门概况

部门职责

内设机构

直属单位

省(区、市)气象局

气象要闻

业务服务

省级动态

媒体关注

基层台站

科技创新

党建工作

气象专题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图解

数读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财政资金信息

人事信息

行政执法

建议提案办理

规划计划

行政审批

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

局长信箱

公众留言

访谈直播

回应关切

征求意见

网上调查

信访指南

纪检举报

气象数据

天气预报

气象预警

监测实况

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平台开放共享 支持全国实时业务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7月27日,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来势汹汹之际,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平台正式开放共享,面向全国气象部门台风业务和科研人员提供台风监测预报最新科技产品,为台风监测、路径预报、强度预报、精度评定等提供实时业务支撑。台风监测预报信息平台是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继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上海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网之后开放共享的第三个业务平台,可实时提供西北太平洋台风卫星云图、全球热带气旋与热带波动监测信息、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台风模式预报等多类台风监测预报产品。该平台将与检索系统、数值预报业务网联合构建起集历史数据查询、相似检索、实时监测与预报、模式诊断与分析于一体的台风预报服务产品体系,进一步发挥对各级气象业务部门的科技支撑作用。据了解,当前,上海台风研究所正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国家级专业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相关工作部署,立足“研究全国专业问题,专业研究全国问题”,加强“主动、互动、联动”,强化台风科研业务融合,不断增强面向台风业务需求的科技支撑能力。(作者:支星 责任编辑:张林)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中国气象局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04897号

网站标识码:bm54000001

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往期回顾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气象局总机:68406114网站值班电话:010-68409797(8:00-17:00)

网站标识码bm54000001

京ICP备05004897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6号

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 台风暴雨预警有望实现“早准快”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 台风暴雨预警有望实现“早准快”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 台风暴雨预警有望实现“早准快”

2020-09-14 08:05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今年汛期,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充分应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智能网格预报等现代化装备和技术,进行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准确预报出今年雨带位置阶段性变化,以及入汛以来23次大范围强降雨的落区、强度和时间,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失误、服务无疏漏,为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救灾和人民群众避灾避险提供有力支撑。

“天”字号重器汛期服务显身手

多源的数据融合实现“天气现象一张图”,“数算一体”提升全链条效能,八大类观测设备达到全覆盖,气象云资源池精细化监控得以呈现……进入汛期以来,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衍”、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天衡”、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等国家级气象业务系统和平台,在汛期气象服务中大显身手,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识别等技术手段,“天衍”实现从“CT级”到“全息级”观测,可以对冰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天气过程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和预警,并对能见度、雷电判识、台风定位、雨滴谱等多类精细化特色产品进行改进。其中,冰雹产品命中率达95%、雷暴聚类产品成功率达90%。今年,借助算法合作,“天衍”可充分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受到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企业的关注。

“天擎”可将气象行业数据与算法资源整合,使算法向数据靠拢,从而解决过去各业务系统反复调用、存储、传输带来的冗余问题,成为气象部门适应大数据时代,推进气象业务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山东、内蒙古、安徽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天擎”1.0版本的建设工作,今年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天擎”业务试运行。

从天气雷达到国家地面站等八大类观测设备,从新疆喀什探空站到山东荣成探空站,从观测设备的数据获取到数据评估……这些都离不开“天衡”。该系统由数据获取、质量控制、诊断勘误、数据评估四个业务环节组成,可实现“一张地图看好坏”,全方位、多维度同步监控各个设备数据质量情况。自今年5月起,每月一次的质量例会制度启动,对标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推动建立八大类观测质量首席为责任主体的改进机制。

400余种气象资料的传输情况、30余个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气象云资源池的精细化监控、网络安全的全面态势感知等,均能通过“天镜”一体呈现。一旦出现问题,各类业务系统告警将以多种手段及时发布,助力应急决策指挥。在“天镜”的帮助下,气象信息业务形成统一运维体系,向着集约化、综合化、流程化的阶段迈进。

我国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突破关键技术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入汛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等持续对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重点湖泊水库水体进行精密监测,今年已制作发布56期水体监测报告。

2017年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我国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如今,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影响力空前提升、业务体系基本建立、关键技术取得实质突破。

在关键技术方面,我国攻克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平台图像导航配准等关键技术,卫星定位定标精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GRAPES模式卫星资料同化占比从62%提高到73%,新型卫星资料数值模式同化能力取得显著突破;在国际上首创数值模式与卫星观测互动模式,显著提高观测效率;助力灾害性天气监测时效提高到5分钟、台风平均定位精度稳步提升,海冰、积雪、路表温度等气候产品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卫星遥感核心气象业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气象预警“早准快”

今年6月18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联合科学试验开展首次飞机观测,一架搭载了云雷达和云中水凝物探测仪的飞机从湖北宜昌三峡机场起飞,穿越梅雨锋降水云团进行空基观测。与此同时,位于湖北咸宁的中国气象局长江中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荆州江陵观测基地通过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GPS探空系统等地面观测设备观测,并配合飞机观测和天气演变,进行不定时观测;中国风云四号卫星等气象卫星数据也被实时调用进行对比分析。

从高空到云中,从雷达到卫星,从云团形状到移动路径……多种探测手段共同构建了立体观测网络,全方位开展梅雨锋宏观环境、云微物理和降水观测,为探寻研究梅雨锋暴雨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7月16至7月19日,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强降雨带一路东移,横扫重庆、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是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布设于湖北咸宁、襄阳、秭归、荆州,安徽合肥和寿县、南京江宁等地的试验观测站点联合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完美捕捉”。本次试验首次将梅雨锋暴雨观测和研究范围扩展至长江中、下游流域等梅雨锋主要影响区域,全面“记录”梅雨锋系统发生发展过程。

“流域联动、多方协同的试验思路对探究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动力、热力结构,以及暴雨云团的水凝物结构和微物理特征有着重要帮助。”试验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崔春光研究员介绍,试验通过对比梅雨锋系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结构特征差异,分析研究了梅雨锋系统自西向东移动中的变化规律。

8月14日,甘肃省陇南市抗洪救灾指挥部的大屏幕开始滚动显示气象预警信息、降水实况分布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陇南市气象部门紧盯雷达监测资料和降水实况,根据实际情况升级暴雨预警信号,并通过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平台向有关县区的各级干部及市级单位联络员发布短时强降水监测站点周围10公里范围内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得益于平台规范了省级指导、市级订正、县级发布的一体化业务,实现了预警信号产品推送到基层预报员桌面,解决预警信号发布效率低、提前时间短的问题。预警提前量实现6小时以上,第一时间将气象信息提供至一线防汛部门。”兰州中心气象台副台长刘新伟说。(记者 袁于飞)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石璐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中国气象局启动台风三级应急响应

中国气象局启动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业务管理规定出台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 台风暴雨预警有望实现“早准快”

今年汛期,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充分应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智能网格预报等现代化装备和技术,进行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准确预报出今年雨带位置阶段性变化,以及入汛以来23次大范围强降雨的落区、强度和时间,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失误、服务无疏漏,为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救灾和人民群众避灾避险提供有力支撑。

台风监测与预报-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台风监测与预报-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首  页

资讯服务

气象预警及防御

气象百科

科普基地

品牌活动

视频直播

气象知识

首  页

资讯服务

气象预警及防御

气象百科

科普基地

品牌活动

视频直播

气象知识

中国气象局主办

首  页

资讯服务

气象预警及防御

气象百科

科普基地

品牌活动

视频直播

气象知识

图片

最新动态

服务产品

科普看台

气候变化

科技进展

专家视点

预警信号及防御

干旱

暴雨

沙尘暴

台风

雷电

寒潮

高温

大雾

冰雹

大风

霜冻

暴雪

道路结冰

其他

人工影响天气

气象谚语

气候与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

气象指数

气象术语

其他

当前位置:首页 > 台风

台风监测与预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分享: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台风监测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气雷达、超过2500个国家级观测站、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及风云系列卫星等组成的综合观测系统。自1988以来,中国成功发射16颗风云卫星,目前9颗在轨运行。其中最为先进的风云4号A星已投入业务运行,并向全球开放资料、为区域提供服务。 风云卫星的发展。   长期以来,风云卫星为台风的监测预报提供了重要支撑。静止气象卫星重点在于台风的实时定位定强,并监测台风登陆的时间地点和造成的风雨影响。极轨气象卫星具有大气三维探测能力,可以揭示台风内部热力和云雨结构,为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提供依据。    风云四号A星   2016年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静止卫星)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4台遥感仪器,可获取大气温、湿度的三维结构和高时空分辨率图像,全圆盘图像观测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空间分辨率可达500米。    风云四号A星2017年台风“卡努”监测图   2017年发射的“风云三号”D星(极轨卫星)搭载了10台先进的遥感探测仪器。其中,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覆盖通道较以往仪器数量增加了70多倍,可使登陆台风等高影响天气预报时效进一步提前。   利用静止卫星的全天候观测优势,自2012年开始,中国增加了卫星灵活加密观测业务,观测间隔时间可达6分钟一次。   台风预报         近30年来,中国数值预报模式及其使用技术不断发展,业务平台不断升级,台风预报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台风预报时效越来越长,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预报产品更加丰富。   中国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进展尤为显著,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和20年前相比减少了50%,48小时路径预报准确率和20年前24小时预报准确率相当,而72小时路径预报甚至优于21世纪初48小时预报水平。     1985至2017年中国气象局台风路径预报误差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气象局积极开展台风客观预报释用和融合技术的研发,突破了登陆台风精细化预报的技术瓶颈。在台风路径集合成员智能化应用、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和降尺度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中台风大风半径分析及预报、台风风场释用技术、暴雨宏微观物理过程模式定量分析和应用技术等填补了我国台风风雨精细化预报技术业务空白。构建台风监测、预报预警综合平台,显著提高了台风预报综合决策能力。      中国气象局台风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1994年至2017年)   1994年,中国气象局建立了第一代区域台风模式RMTTP,分辨率为0.5°。2004年升级到T213全球模式,该模式水平分辨率为0.5625°,垂直分辨率为31层。2010年将T213模式升级为T639全球模式,水平分辨率提高到0.28125°,垂直分辨率提高到60层。2012年开发了GRAPES_TYM区域台风模式,该模式水平分辨率为0.15°,垂直分辨率为32层;2015年将其水平分辨率提高到0.12°,垂直分辨率提高到50层。   台风预报业务的进展尤其是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的降低趋势极大地促进了防台减灾工作的开展。在过去30年内中国因台风致灾死亡(含失踪)人数降低了90%。    1988至2017年台风致灾死亡(含失踪)人口(单位:个)   由于台风侵袭的地带多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海岸带区域,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背景下,台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在过去30年中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台风预报业务在减少经济损失方面仍具备提升的空间。      1988至2017年台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单位:亿元)   世界气象中心   2017年5月12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认定中国气象局为世界气象中心。这标志着中国气象预报业务能力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体现了中国在世界气象业务的组织和技术交流等方面的牵头、骨干作用,彰显了我国在世界气象舞台上的显示度、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贡献。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核心预报预测业务机构,世界气象中心主要职责是为世界各国实时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提供稳定、丰富、高质量的无缝隙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指导产品,并牵头开展国际气象预报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   风云系列卫星用户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用户超2500个;在全球天气气候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作物长势监测与粮食估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静止卫星具备分钟级区域扫描能力,在国际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的大气高光谱垂直探测能力,部分仪器数据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瞄准全球领先水平,中国发展具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GRAPES数值模式系列(全球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全球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全球长期数值预报系统);2016年6月1日,GRAPES全球预报系统正式业务化运行。   基于气候模式,中国气象局已具有延伸期尺度、月尺度、季节尺度和年尺度等多时、空分辨率气候产品,并提供全球长期预报产品,具全球ENSO等气候监测能力。未来将发展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并建立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气候一体化预测模式系统。   目前,已发布我国陆地5公里、责任海区10公里分辨率1-7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将逐渐向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拓展,发展成为首个从小时到年、覆盖全球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产品体系,较其他世界气象中心在南海、“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区域具有竞争优势。   全球数据交换      北京是WIS的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之一,核心通信网络以4-20Mbps带宽与英、日、澳、德、法等10个国家进行数据交换和元数据同步;目前通过CMACast、WMO全球通信系统(GTS)及Internet向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朝鲜等36个WMO会员的120个用户提供数据发现和访问服务,分发服务数据超过500GB/日。   MICAPS      MICAPS是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缩写,即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系中国气象部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站点实况等产品综合应用最强有力的业务技术支撑平台。自1995年起至今,它已经历过4个版本的嬗变。2016年5月30日MICAPS4.0在全国气象部门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中国气象局专家赴老挝国家气象局进行CMACast、MICAPS系统安装、维护和以及全套系统培训工作。      MICAPS结构示意图。    用户界面。    站点数据展示。  

相关链接 : 中国气象局

  |  中国气象新闻网

  |  科普中国网

  |  气象知识

  |  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网

主办:中国气象局承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京ICP备15038736号-4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8号

气象服务热线:400-6000-121中国气象局总机:68406114网站值班电话:010-68409797(8:00-17:00)

台风监测 - 中国台风网

台风监测 - 中国台风网

网站首页

台风检索

台风资料

台风科普

台风常识

历史上的台风

台风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台风监测

台风监测

实时卫星云图

中国气象局  上海台风研究所  中国台风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11041484号-3

上海派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支持

中央气象台:初步建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Paper

台:初步建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中央气象台:初步建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任梅梅/央视新闻2023-06-06 11:28绿政公署 >字号记者从中央气象台了解到,通过建立台风涡旋识别模型、台风智能定强模型、台风快速增强判别模型等,中央气象台已初步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为提升我国台风监测预报业务智能化及快速拓展全球多海域热带气旋业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参考产品。5月22日至23日,今年第2号台风“玛娃”在24小时内,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从38米/秒(台风级)迅速加强到60米/秒(超强台风级)。中央气象台利用人工智能(AI)快速增强判别技术,实现了提前12小时趋势预报,快速增强指数达到0.7(取值范围为0—1),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据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钱奇峰介绍,中央气象台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在台风监测预报中的探索,建立了台风涡旋识别、台风智能定强、台风快速增强判别等技术,在处理非线性、海量数据上发挥优势,帮助预报员在预报准确率上做“加法”。台风强度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台风经常在24小时内发生较大的强度变化,可上升1到2个级别。目前,除了数值预报方法外,其他的客观预报方法主要是以统计预报和统计-动力模式为主,对台风强度快速变化的刻画能力较弱。中央气象台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时空关联深度学习模型为技术基础,通过标注和学习2005年—2018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卫星云图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引入生命周期指示,提出了一种自动、客观的台风快速增强趋势判别技术,建立了融合时空序列特征的台风快速增强判别模型。2022年,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25个台风中的12个套用台风强度快速增强判别模型,成功预测出9个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时间提前量平均在12小时左右,有效地解决了台风强度快速增强趋势预测和判别问题。下一步,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将继续加强人工智能在台风监测和预报领域的应用,并着重针对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问题持续发力,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紧密合作,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台风监测、预报及服务中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台风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支撑。责任编辑:王卉图片编辑:沈轲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中央气象台#台风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如何看懂一份台风预警?

如何看懂一份台风预警?

菜单导航

领导主站

部门概况

新闻资讯

信息公开

服务办事

天气预报

收藏网站 中国气象局

 

天气气候

预报和观测

气候变化

人工影响天气

雷电防护

气象观测

农业气象

生活气象

体育气象

交通气象

生态气象

校园气象

当前位置:首页>气象科普频道>首页推荐

如何看懂一份台风预警?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20-09-18 分享到:0

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高栓柱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 张艺博

  每到台风季,朋友圈总会被一条条台风预警刷屏,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实时变化都牵动着大家的心。不过,数百字的台风预警你真的看懂了吗?我们以中央气象台8月11日6时发布的台风“米克拉”预警为例,了解一下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信息。

  台风位置和强度如何确定?

  一份台风预警往往从实况信息开始。“今年第6号台风‘米克拉’已于今天(11日)早晨6点钟由强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台风级,其中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南大约85公里的台湾海峡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00~1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20~30公里。”

  “台风中心”是台风气压最低值,一般用来表示台风的位置。之所以要描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是因为风力最大的地方不在台风中心,而在其附近。“七级风圈半径”和“十级风圈半径”用来表示台风体积。一般来说,台风中心点很小,理论上所占空间为零,但台风的影响范围平均能达到四五百公里,大的甚至可达1000公里。显然,“米克拉”属于台风家族中个头较小的一个。

  这些信息,预报员又是如何确定的呢?照理说,要确定台风气压最低值,得用密密麻麻的气压计来测量,但面对从海上远道而来的台风,我们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观测条件,因此预报员主要通过查看卫星云图确定台风位置。如果海洋上不具备测量条件,预报员又是如何知道台风强度及其变化的呢?其实,预报员可谓“以貌取‘台’”——根据卫星云图上台风的样子来确定台风的强度。预报员根据云型建立了一套CI指数,每个指数代表不同的台风强度,比如指数是2.5,一般意味着台风强度达到了18米/秒。

  这其中,一定会存在很大误差,就像我们不知道某人的出生日期,只好根据其样子来判断年龄一样,可以提供参考,但多半会有出入。用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强度时,绝大多数误差小于5米/秒,少数情况误差较大,有气象专家认为个别情况下误差最大能达到30米/秒,这种情况下把台风看成强热带风暴级或是强台风级都是有可能的。

  台风往哪儿走?在哪儿登陆?

  “预计‘米克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即将于今天上午在福建漳浦到晋江一带沿海登陆(28~33米/秒,10~12级,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

  除实况信息外,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是预警中的重要内容。如果配合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未来24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来阅读,你会发现预报图中有一条彩色的线,那便是预计台风中心前进的路线。其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强度,比如黄色为热带低压,蓝色为热带风暴,绿色为强热带风暴,橙色为台风,粉色为强台风,红色为超强台风,强度逐渐递增。这条线周围还会有一个阴影区域,表示台风中心70%会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注意,台风影响的范围往往远大于此。

  一直以来,台风登陆点都是公众非常关心的话题。当台风中心轨迹与海岸线交叉时,我们便认为台风登陆了,交叉点即为登陆点。别看预警中提到的登陆时间为“上午”,登陆地点为“福建漳浦到晋江一带沿海”,事实上,当台风真的登陆,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手段,将登陆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地点精确到镇村一级。

  可为什么预报中的说法比较“模糊”呢?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观测误差及预报不确定性,很小的误差也会造成与实际非常大的差距;二是对于台风登陆点的预报追求精细,易导致周围地区群众降低防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预报员选择用地段和时间段来表达更多可能性。而登陆强度之所以被描述为“28~33米/秒”一个范围区间,也是因为不确定性。

  不过,国外气象部门一般不专门作登陆地点和时间预报,只提供沿海多大范围内可能出现强烈风雨影响。

  风雨影响有多大?

  “11日08时至12日08时,南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将有6~7级大风,其中福建中南部沿海、台湾海峡南部将有8~10级大风,‘米克拉’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的风力有11~12级,阵风可达13~14级。”台风所到之处必然带来大风,而且,台风的强度恰恰是由其风力决定的。不过,受海洋观测条件限制,也常会出现高估或低估风力的情况。

  相对其他暴雨来说,台风带来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会更高一些,但依然存在暴雨落区预报偏差大、暴雨总量偏小或偏大、空报或漏报等问题,特别是5天以上预报。如果将台风带来的降雨量预报图与实况图相比,就会发现预报中暴雨范围是平滑的曲线,而实况中有许多离散的点,意味着有一些极端的暴雨点仍无法预报。这也是目前预报员面临的困难和需要攻克的难题。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0年9月18日四版 责任编辑:王美丽)

相关新闻

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承办: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 协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Email:zgqx_cma@cma.gov.cn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9797 13716130286

纠错热线:010-68406868 纠错邮箱:qxbjc@vip.sohu.com

网站标识码bm54000001 京ICP备05004897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61号

    

手机版|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