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派地址|虎符

作者: 比特派地址
2024-03-08 00:48:54

虎符(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_百度百科

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虎符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10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虎符[hǔ fú]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虎符”就是我国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因其形似老虎而得名。“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两半相合,方能调兵。 [5-6]中文名虎符功    用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凭证材    质青铜或者黄金形    状伏虎其他形式麟符、鱼符相关典故窃符救赵目录1基本信息2虎符历史3虎符作用4形质变化5虎符文物6虎符文化基本信息播报编辑虎符上的文字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 [1],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 [2],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 [3],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虎符历史播报编辑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虎符作用播报编辑汉代虎符造型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形质变化播报编辑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后世演变为铜牌。虎符文物播报编辑秦虎符造型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虎符文化播报编辑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单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杜虎符· 杜虎符: 由陕西考古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 [4],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也)。”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和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阳陵虎符展览图片东郡虎符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金虎符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铜鎏金虎符玉虎符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不过本文不再详述。以下为汉代的虎符:虎符的形制和使用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凭证。早在周代时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后来用金属制成,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称为“虎节”,也称“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作为国君调兵的凭证,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分为两半,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于君王或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错银铜虎符张掖太守虎符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古代的虎符到底怎么用? - 知乎

古代的虎符到底怎么用?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中国古代历史古代中国古代文化古代的虎符到底怎么用?有的说虎符在和平时两半都在皇帝手中,战时一半给将帅,一半在皇帝手中。如果中央有进行军事活动的命令,皇帝就把虎符给将帅。那如果是守边军队呢?以唐朝为例,…显示全部 ​关注者10被浏览25,469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7 个回答默认排序珠宝匠​ 关注关于虎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各国的国君为了能够控制军权,调兵遣将,便将虎符作为信用凭证。“王命传”青铜虎节,战国·楚,传安徽寿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时的虎符,多为虎形,以铜质为主,身上装饰有流云纹等纹样,有的虎符上篆刻有铭文,多为金字错书,从首至尾,文意完整。使用时,虎符一分为二,右半放置于君王处,为君符;左半放置于带兵的将领手中,为将符。辟大夫虎符 战国执军符者代表军权,军队认君符不认人,调动军队时,需要将君符与将符放置一起核验过,才能够调兵遣将。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比较重要的虎符有2枚,分别是杜虎符和新郪虎符。其中,1975年,在西安南郊北沈家桥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错金杜虎符名气最大。杜虎符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枚虎符,半张口,呈走形,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部上卷。虎符身上刻有:“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四十九字错金铭文。意思是说:“调兵之符,右半在君王处,左半在杜地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需要核验虎符,才能行动。但如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图源网络从样式上看,这枚虎符应为左半,在杜地的长官手中,所以,取名为错金杜虎符,是所知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秦国虎符,目前已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新郪虎符为左半符,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39个字。新郪虎符新郪本属魏国,后并入秦国,这件虎符为战国末期的制品,目前藏于法国巴黎陈氏所。除了虎形的虎符外,在战国时期,还有鹰形、龙形、羊形等形态的虎符,而这种形状上的多样,可能与当时统治者的信仰和偏好有关。战国鹰符 故宫博物院藏秦朝秦国统一六国后,虎符在形制上出现了变化。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秦朝虎符上的铭文不仅得到了精简,而且撰写方式、样式也出现了改变。比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阳陵虎符,上面的铭文仅有12字,左符上刻有“甲兵之符右在”,右符上刻有“皇帝,左在阳陵。”阳陵虎符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文字沿着虎脊柱方向书写,这不仅提高了防伪的功效,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军事机密的安全。两汉时期到了汉代,虎符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可见,从汉代开始,帝王在分封功臣以及任命官员时,都会授予符,代表交付权力。汉玄兔太守虎符 山东博物馆藏这一时期的虎符,多为铜质,平卧状,虎口微启,造型乖巧,在虎背脊柱上,刻有错银铭文,且左右符皆为半字。汉代堂阳侯虎符除此之外,右符内侧有2个方形榫柱,左符内侧为坑,这种小机关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伪造的难度。东郡虎符 汉比如,下面这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汉临袁侯铜虎符。临袁侯铜虎符,为符的左半,呈卧虎形,昂首卷尾,在符的内侧有方形凹槽,上面刻有错银隶书9字:“与临袁侯为虎符,第二。”西汉临袁侯铜虎符由于汉代的符节数量多且使用频繁,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汉代时,专门成立了用于保管符节的符节台,并设立符节史专人进行管理。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写道:“襄平侯通尚符节”,说的正是襄平侯纪通掌管藏于宫廷的君符。汉齐郡太守虎符 图源:咸阳博物馆唐代时期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君主的名讳,虎符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不在以虎为形,改为鱼符,后来还出现了龟符、兔符等等。图源网络这一时期的鱼符主要包括三种:随身鱼符、铜鱼符、交鱼符,管理制度上也较前朝更为严格。从功能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调兵遣将,有的还能证明身份、出入宫门等等。比如:随身鱼符用于证明身份;铜鱼符用于派兵遣将;交鱼符则用于出入宫门等等。唐代铜鱼符(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藏)无论是朝见皇帝、会见同僚、还是外出办事,都需先亮出自己的鱼符,证明身份后方可行事。虽然这些鱼符在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形制基本一致。外观呈鱼形,由木头和金属制作而成,分为左右两片,左归君王,右归将领,在顶端凿有一孔,可以随身佩戴。鱼符内刻有官员的姓名、级别、任职衙门等内容,左右符中缝处刻有“同”字,核验时需将左右符上的“同”字合拢才证明验证成功。部分鱼符还在底部中缝处加印“合同”二字,并配有装鱼符的鱼袋,并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进一步加大了仿制的难度。唐 李㧑墓男侍所佩无花纹鱼袋1971年,在唐朝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一副《持鱼符内侍图》中,就清楚的记录了当时内侍使用及佩戴鱼符的场景。《持鱼符内侍图》宋朝时期宋朝初期,符牌制度逐渐完备。废弃唐朝时期流行的鱼符,保留鱼袋,根据官员的等级,在鱼袋上用金银绘制成不同的纹样,以便区分身份。《倭汉三才图会》中的唐代鱼袋后来,还出现了佩戴于腰间的竖条形符牌,这时的符已无合符之意,只是作为身份的标志。(宋)佚名《春游晚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用象牙、金属、兽骨制作的腰牌逐渐流行起来。相对于前朝,这一时期的腰牌在管理上也更为严格。腰牌上不仅注明了佩戴者的身份、年龄、职位等等,有的高级一点的腰牌上还会刻有佩戴者的面部特征。明 铜质阴阳双鱼符牌在罗振玉的《历代符牌图录》中就曾记载:“内官内侍出门铜牌”、“尚衣监牙牌”、“明魏国公散骑牙牌”等等,说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腰牌样式、材质均有不同。清 白玉龙符牌除了达官贵族会随身佩戴腰牌外,民间的百姓有时也会佩戴腰牌,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用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随着腰牌的流行,虎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 铜道符牌编辑于 2022-05-12 14:12​赞同 6​​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共宣谕用思想,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关注在古代通信条件下,统治者不可能直接领兵,调兵凭证兵符应运而生,因为先秦时期人们崇拜虎的形象,所以兵符大多制成虎形,这也是兵符被人称为虎符的原因。虎符是当时技术最高成就结晶,在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当中对虎符详细解释,“虎符引申出来就是今天的密码学,虎符背面的不规则凸起,就是你见过虎符长什么样子,你也不可能仿照。”你如果拿到手上仿制,就更可笑,你都到手真品你仿制什么赝品。先秦时期调兵必须要虎符,除了极个别情况外,擅自调兵大罪,但也不是见到虎符就出兵。“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出光有虎符,也是调不动兵的,如果见到虎符就出兵的话,信陵君的门客朱亥就不会打死魏国大将晋鄙,靠自身权势夺得兵权。在先秦时期调兵除了需要虎符外,还需要诏书,在诏书中明确调兵人数、将领、时间、作战命令等等。虎符在先秦时期开始使用,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灭亡都在使用,隋朝使用麟符。唐朝建立后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为了避讳就不能使用虎符,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又改回虎符。元建立后用虎头牌,明清使用铜牌。虎符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皇权的代表,虎符代表兵权,在王朝法律中明确规律调兵的虎符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但是虎符的权力和皇帝的权力相辅相成的,当皇帝可以控制国家的时候,虎符代表着的兵权就如臂使指。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反叛时率领的军队,理论上只有刘邦可以调动,但是诸侯王可以随意调动,因为那是诸侯王自己养的军队,兵归将有。每一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兵符,一个兵符只对应相应的军队,不可能出现一个兵符指挥两支军队的事情。调兵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先秦时期调兵需要诏书和兵符,诏书才是最重要的,诏书中写了君主的安排,需要按照诏书的完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将领结局都不太好。历代皇帝都在加强皇权,兵权自然是重中之重,将领长时间统领一支军队,容易造成士兵只认将领不认君主的现象,威胁皇权,历代皇帝不断拆分军队,使得将领的权力下降,威胁皇权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军队战斗力得不到保障,后期肯定会出现募兵制统兵大将威胁皇权。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将领权力得到限制,明清战时,将领是临时调派,皇帝命令哪只军队归哪位将军节制,军队会得到诏书,该将领也会得到诏书和将印,双方核对文书、将印、关防、堪合,就完成了。战后大军回到原地,将军回到朝廷,不继续领兵。发布于 2020-07-06 18:23​赞同 10​​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虎符(古代用於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兵符)_百度百科

虎符(古代用於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兵符)_百度百科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虎符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10個義項)

▪古代用於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兵符

▪1942年郭沫若話劇

▪《英雄殺》的卡牌

▪2009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王萌編劇的電影

▪梟晨所著小説

▪遊戲《大話西遊》中的召喚獸1

▪2015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虛擬貨幣交易平台

▪1992年蘇民、馬惠田執導的話劇

全部展開

收起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虎符/5191

複製

複製成功

虎符

(古代用於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兵符)

鎖定

“虎符”就是我國古代用於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兵符,因其形似老虎而得名。“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符兩半相合,方能調兵。

[5-6] 

中文名

虎符

功    用

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憑證

材    質

青銅或者黃金

形    狀

伏虎

其他形式

麟符、魚符

相關典故

竊符救趙

目錄

1

基本信息

2

虎符歷史

3

虎符作用

4

形質變化

5

虎符文物

6

虎符文化

虎符基本信息

虎符上的文字

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軍隊不執行執皇帝金符節者行兵令,除皇帝親臨現場調兵。它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但歷史上也有很多沒有虎符而成功發兵的情況,尤其是西漢前期的藩國最為猖獗,劉邦滅諸異姓王后制定的藩國須有漢朝虎符才能發兵的制度對藩王們的兵權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漢呂太后死後齊王劉襄的起兵叛亂

[1] 

,漢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叛亂

[2] 

,以及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

[3] 

,養兵練兵者皆為藩王,故藩王們都能輕鬆發兵。傳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虎符虎符歷史

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漢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釐米,2.5釐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釐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製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虎符作用

漢代虎符造型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晉鄙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一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着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虎符形質變化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後世演變為銅牌。

虎符虎符文物

秦虎符造型

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區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長9.5釐米,符身上有銘文9行40字,錯金而成。銘文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國杜縣)。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隊下火)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據此可知,當時用兵時,50人以上,必須出示會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陽陵虎符,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虎符,出土于山東棗莊,上有錯金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漢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變化。秦代虎符銘文,銘於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虎符則不同,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只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1989年在陝西咸陽秦都區灃西鄉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漢代銅質虎符,虎符長5.8釐米,錯銀、篆書,脊文8字:“與齊郡太守為虎符。”魏晉南北朝時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將虎符改為魚符,宋代以後皆用牌

虎符虎符文化

在我國古代,為了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不出差錯,需要藉助一種信物作為憑證,這種信物便稱“兵符”。據説它最早是周朝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總是處於不敗之地,因此在軍事上也多以虎為尊,於是常將這種兵符鑄刻成虎的形狀,因此它也被稱之為虎符。虎形兵符並非單一的形狀,在秦代就有鷹符和龍符等等。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大多用的是青銅,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內部中空,然後被一剖為二,右半(虎頭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兵將領或地方長官。虎符的剖面有齒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書在兩邊,內容相同。也有將文字對剖的。這些文字大多是錯金書,即便歷經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輝。虎符在調動軍隊的時候便有了大用場。中央調兵時,會派遣使臣帶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驗合,命令才能生效。虎符到了隋代被改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為避其祖李虎的名諱,又將其改為魚符或兔符,甚至龜符。到了後世它逐漸演變成令牌等物,於是這種動物形狀的兵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都是秦國的,共4件:

杜虎符

· 杜虎符: 由陝西考古所研究員戴應新先生於1973年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

[4] 

,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杜虎符高4.4釐米,長9.5釐米,厚0.7釐米,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狀,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意思是:“右半符存於君王之處,左半符存於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新郪虎符: 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上有錯金銘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毆(也)。”秦國的國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稱“公”,惠文君即位時才稱“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裏,更在秦相張儀的慫恿下,緊隨魏、齊兩國國君的腳步,進一步稱王注(2)。因此杜虎符應是秦惠文君稱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則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稱王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間製作的了。· 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呈卧虎狀,高3.14釐米,長8.9釐米。相傳在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虎符上刻有銘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陽陵是秦時的郡名,即今陝西省高陵縣。而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才自稱“皇帝”,此件虎符應該是秦始皇統治時代的用品,並被中央政府授予駐守陽陵的將領。可惜因年代久遠,它的對合處已生鏽,左右不能分開了。· 東郡虎符: 1953年陝西省周至縣文化館徵集所得,現藏於周至縣文物管理所。東郡虎符呈卧虎狀,虎符長9.5釐米,高4.3釐米。虎背有錯金銘文,字體為小篆,左右兩半銘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東君。”從銘文上看,東郡虎符應該和陽陵虎符一樣都是秦始皇時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認為東郡虎符是後人偽造的。

陽陵虎符展覽圖片

東郡虎符

陝西省鳳翔縣還曾出土過金虎符。這件虎符沒有銘文,且體型較小,高僅2.3釐米,長僅4.8釐米,重35.6克,為金制。虎符也為卧虎狀,但造型誇張: 虎巨目大耳,張口露齒,四腿曲卧,長尾上卷,通身紋飾為凸雕和陰刻,背面還有扣槽。可惜僅存半符。此件虎符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用品,而秦國首都最早在雍(今陝西鳳翔東),有可能它也是秦國所制。 此件虎符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金虎符

戰國時期的虎符還有玉虎符和銅鎏金虎符,可惜這兩件虎符都沒有太多的資料。見下圖:

銅鎏金虎符

玉虎符

漢代在兵符上承襲秦制,但不同的是,漢代虎符上的銘文大多刻於虎背上,採用錯銀書,用篆書刻寫“一、二、三、四、五”等字樣。同時字由中間剖開,因此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發兵。但在漢代,要發兵除了對驗虎符,還要需要有璽書或詔書。虎符是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為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當然,漢代的軍隊調動並非只靠詔書和虎符作為信物,同時作為信物的還有“節”和“羽檄”,不過本文不再詳述。以下為漢代的虎符:虎符的形制和使用符是古代軍事調遣、命令傳達的重要憑證。早在周代時就已用之。最初的符以竹子製作而成,後來用金屬製成,形狀也由竹節逐漸多變為虎形,稱為“虎節”,也稱“虎符”。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和秦漢兩代。從出土文物看,東周時期有鎏金虎符,戰國以後虎符一般由青銅製成。作為國君調兵的憑證,虎符的背部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兩半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右半存於君王或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二字的來歷。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

錯銀銅虎符

張掖太守虎符

參考資料

1.

  

《漢書·高五王傳》:齊王聞此計,與其舅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兵入衞王宮。魏勃紿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而相君圍王,固善。勃請為君將兵衞衞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勃既將,以兵圍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遂自殺。於是齊王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悉發國中兵。

2.

  

《漢書·文帝紀》: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眾擊之。

3.

  

《史記·吳王濞列傳》:將軍曰:“王苟以錯不善,何不以聞?乃未有詔虎符,擅發兵擊義國。以此觀之,意非欲誅錯也。”乃出詔書為王讀之。讀之訖,曰:“王其自圖。”王曰:“如卬等死有餘罪。”遂自殺。太后、太子皆死。

4.

  

秦杜虎符傳奇 

.人民日報.2007-01-31[引用日期2015-10-16]

5.

  

【何以中國】成團了文物|穿越千年,共同探尋杜虎符的前世今生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07-17]

6.

  

【文物中的檔案故事】虎年説“虎” 調兵遣將之“虎符” 

.陝西檔案信息網[引用日期2023-07-17]

圖集

虎符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8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杨筱呆儿

(2024-01-28)

1

基本信息

2

虎符歷史

3

虎符作用

4

形質變化

5

虎符文物

6

虎符文化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登錄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The Paper

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实习生 黄雯婷整理2022-01-30 10:39来源:澎湃新闻 ∙ 古代艺术 >字号虎是青铜器造型中的重要母题之一,不仅有独立的铜虎雕塑,也有虎纹饰、虎形器以及虎饰件等。青铜器中的虎造型更多地出现在礼器、青铜兵器和车器上等,其功能和含义也从神秘宗教功能向象征功能演变。壬寅虎年,澎湃新闻梳理了两岸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以及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等青铜虎文物珍藏。殷商青铜器中的虎造型更多地出现在礼器上,传达出神秘恐怖的气息,尤其是以“虎食人”为母题的青铜器纹饰,则更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原始宗教含义。西周时期青铜器向礼制化发展,纹饰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纹也向装饰性演变,所以虎造型也大量出现在青铜兵器和车器上,其功能和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由神秘的宗教功能向威猛食敌的富于理性的象征功能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失去了统治力,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开始冲破西周的礼法规范,在商周青铜器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地域特色,虎造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由浪漫的艺术特色。澎湃新闻梳理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江西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以及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等青铜虎文物珍藏。其中,江西新干青铜器遗存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伏鸟双尾青铜虎”是这一南方青铜中心的代表性出土器物,堪称“虎之王者”;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牛虎案、虎鹿牛铜贮贝器也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代表着一方地域文化;学界素有“巴人尚虎,楚人崇凤”的说法,因而川渝地区出土数量众多带有虎元素的文物,位于西南巴蜀地区的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也收藏有为数众多的青铜虎文物,如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藏嵌绿松石铜虎、青铜龙虎尊,重庆三峡博物馆藏战国虎钮錞于等。铜虎雕塑商 伏鸟双尾青铜虎  江西省博物馆藏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这件商代的伏鸟双尾青铜虎是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89年9月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为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虎之王者,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至。商 伏鸟双尾青铜虎  江西省博物馆藏  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此虎虽样貌憨态可掬,却不失威武勇猛之风,体态蓄势待发,尽显王霸气像。虎后长着两只尾巴,违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干大洋洲先民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单纯为了设计美观呢?还是另有神秘意图?虎背上静静地卧着一只小鸟,扬起脖颈,悠然自得,与身下那只凶猛大虫形成动与静、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鸟儿虽然渺小,却全然不惧猛虎之威严,宛若猛虎的驾驭者,颇有以柔克刚之哲学意味。江西新干青铜器遗存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青铜器显示其既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装饰在附件上的虎形造型及虎形饰纹,显示其文化属性与中原殷商文化迥然有别,说明商代赣江流域有过一支与中原殷商文化并行发展的土著青铜文化。特别是其中出现一些以往考古遗物中罕见的器形与纹饰,如虎形造型及虎形纹饰等,可谓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青铜虎饰礼器西周 滕虎簋 故宫博物院藏西周 虎形镈 故宫博物院藏镈呈椭圆形,平口,“舞”上有半环形钮。镈钮饰云纹,镈身两面饰兽面纹,正中都有窄长条花边扉棱,镈口上部饰圆涡纹与花瓣纹,镈两侧各饰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写实而是图案化,反映出当时铜器纹饰的神话性。此镈确是研究西周青铜器纹饰和古代造型艺术非常难得的资料。镈与钟同为打击乐器,出现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钟。此镈不仅装饰独特,而且也是较早的青铜镈实物。西周 虎饰钟 故宫博物院藏西周 虎纹鼎 故宫博物院藏西周 青铜虎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虎鎣(yíng)为西周晚期青铜器。“鎣”有光明、美丽之意,“鎣”是“盉”(hé)的一种异称,和其他青铜器一样,在商周时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盖内铸铭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释读存疑。由于器盖、流部有虎形纹饰,“虎鎣”因此得名。方唇、 短束颈、宽折肩、圜底,足根饰饕餮纹,腹下部饰瓦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其上的伏虎造型惟妙惟肖……在灯光的照耀下,青铜“散发着神秘、高贵的光芒。“虎鎣”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推动“虎鎣”追索返还祖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春秋 虎头匜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青铜博物馆藏青铜虎饰兵器商 虎饰匕形器   山西博物院藏虎饰匕形器,属于商周时期文物,宽4.6厘米 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匕面一虎,大头长尾,衔物前行,虎目嵌绿松石。春秋 虎鹰互搏銎内戈  山西青铜博物馆藏虎鹰互搏銎内戈,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銎上部与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鹰,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鹰尾,后爪扼住鹰头,鹰则伸颈翘尾,奋力搏杀,构成一幅紧张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鹰搏击图。战国 虎纹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 虎纹剑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部狭长下部略宽,中脊稍厚,为剑身;未端接有把手,为剑柄,呈圆柱形,茎部有两凸箍。剑身上以阴刻线纹饰有虎纹。虎符自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认识了虎这一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对其产生敬畏崇拜,成为古代礼器和兵器的重要元素。虎符,则是代表性文物。虎符为古代调兵信物,分左右两半,中央与统帅各持一半,调发军队时需持符验对,完全合体才能出兵,这种发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 杜虎兵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这件秦杜虎兵符铸于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时期。 1975年出土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此符作立虎形,虎昂首立尾,作走势,器背面有槽,虎颈部还有一小孔。其身有错金文字9行40字,其铭曰:“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此符铭文绝大部分是小篆,字体瘦劲有力,铭文明确记载了虎符的用途,故有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西汉 错银“堂阳侯”虎符国家博物馆藏的西汉“堂阳侯”虎符为一级文物。这件虎符保存几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错银铭文,剖面构造清晰,左右两片仍然能像两千多年前那样开合。虽然通高才2.5厘米,通长也就7.9厘米,小小虎文物,却承载着古代中国的军国大事。汉 铜虎符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魏 三城护军虎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战国 王命传任虎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命传任虎节,战国,通高10.7厘米,宽15.7厘米。虎节体扁平,作伏虎形,昂首张口,长尾从臀部向脊背弯曲。一面刻划铭文5字:“王命,命传赁(任)。”铭文表示持虎节者身负王命,所经过的驿站要负责接待。虎节是使者持之远行可得食宿的证物。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和住宿的地方。此节虎全形铸造,轻便雅致。战国 辟大夫虎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辟大夫虎符,战国,长8.1厘米,宽3.9厘米。符作卧虎状,昂首,尾上卷。虎身表面刻铭文10字:“辟大夫信节,堳丘与塿纸,贵”。《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数子南曰: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国语吴语》“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桴”。韦昭注:“嬖,下大夫也”。是知春秋时已有“嬖大夫”一官,地位相当于“下大夫”,负责军中建旗、击鼓类事宜。“辟”乃“嬖”的同音假借字。战国 虎形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虎形镇在秦汉及之前,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或牵挂衣饰,从而影响仪态,便出现了席镇,即压席四角的重物。也有一说是桌椅普遍使用之前,人们席地而坐,席的四角需有压镇之物,以免吹移掀起。战国、汉墓中常有四个一组的铜兽镇出土,即具此种席镇功能,以汉代最盛。宋代以后,文人常取兽形镇以为镇纸之用。汉 铜鎏金 虎形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铜质鎏金虎形镇,虎四肢踡起,身躯屈曲如球,整体器形近似半球体,以线条简单勾勒细部,造型圆润可爱。虎头下微露两只前爪,虎吻以一道凹槽象征,两腮鼓起,虎须与毛发以细线刻划,眼梢深而长,额上有一对尖耳,自鼻端起有一道凹槽与脊柱相连直达尾端,沿凹槽亦刻有斜线以象征其毛发。西汉 鎏金虎镇 上海博物馆藏上海博物馆藏西汉鎏金虎镇整体为卷卧状,身躯刻有虎斑花纹,虎颈处戴有项圈,饰以贝纹,近后脑处设有半圆环。虎体内灌有铅以使其更加稳重,全器重3600克。虎饰青铜器物战国 青铜牛虎案 云南省博物馆藏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巨角前伸,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坠力使案身恢复了平衡。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感。其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战国 虎鹿牛铜贮贝器 云南省博物馆藏战国 虎鹿牛铜贮贝器(局部)云南省博物馆藏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因出土时内均装有贝而得名。滇人将贝壳积攒存放在青铜器中。贝壳,在滇人的生活中,等同于财富,要么储存起来,要么本地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于交换牲畜、金属、奴隶、宝石等。这件贮贝器,顶端呈现着凶猛异常的战斗场面。中央是一只大牛,睁大眼睛,正在威吓着面前的老虎。在牛的周围,还有三只小鹿环绕。而老虎,则尾随着三只鹿,仿佛随时要扑上去。这种环绕的设计,形成了重复的、持续的动感,有学者认为,这源自于古人的祭祀。西汉  鎏金胡傅铜温酒樽  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胡傅温酒樽在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和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器形端正大方,纹饰精美,动物形象逼真。该器即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风,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汉 龙虎纹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敞口,束颈,扁椭圆腹,梯形圈足。两侧为兽面衔环,系以链,腹之一面作龙形,另一面作虎形,一神人立虎背驭之。战国 虎钮錞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这件錞于属战国晚期,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柿蒂纹。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汉 虎钮錞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虎形饰件西周 虎形饰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嵌绿松石铜虎 三星堆博物馆藏残长43.4厘米,宽13.05厘米。铜虎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状,光素无纹,另一面全身铸有虎斑纹凹槽,槽内由小方块绿松石镶嵌填充平整。铜虎前后腿部拱面有半环钮,应该是用来套穿绳线或铜丝,气韵生动。不仅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也是“蜀人尚虎”的实例。汉 鹰虎纹牌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汉  虎咬羊铜牌饰  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 虎羊头铜牌件 大同市博物馆藏虎纹铜镜魏晋 龙虎纹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圆形镜,半球钮,圆钮座。浮雕龙虎对峙,环抱着钮座。主纹饰区外环细线蓖纹、锯齿纹及波曲纹等三圈纹饰带。三角斜缘。唐 虎纹方镜 故宫博物院藏 责任编辑:顾维华校对:丁晓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铜虎雕塑#江西新干青铜器遗存#伏鸟双尾青铜虎#青铜虎鎣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古代的虎符到底是个什么鬼。为什么有些人拥有虎符就能号令士兵跟着自己攻打任一军队。? - 知乎

古代的虎符到底是个什么鬼。为什么有些人拥有虎符就能号令士兵跟着自己攻打任一军队。?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古代古代的虎符到底是个什么鬼。为什么有些人拥有虎符就能号令士兵跟着自己攻打任一军队。?关注者9被浏览14,176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4 个回答默认排序珠宝匠​ 关注在说虎符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古代的符信制度。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军事系统庞大,那么在没有微博、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年代,帝王又该如何发布号令、传递信息呢?这时,一类代表帝王的特殊信用物——“符信”便应运而生。从文献上看,我国最早的信用物是节,由自然的竹节做成,后来还出现了金、铜、玉、角等材质的节,分为守节、使节、符节、市节等等,具有明确的分工。战国“鄂君启”错金青铜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无论是帝王发号施令,还是百姓商人通行,都需要持有相应的节才能完成。比如:守节是用来守邦国,具有发兵的功能;使节是使者出使他国的信物,是国家的象征;符节则是作为通行信物;市节则为商人持有的通行信用物。龙节 图源网络后来,随着中央与地方政治军事的活动更加密切,符信制度逐渐健全,节进一步被分化,具有发兵功能的守节,脱离了竹节的形状,以猛兽取而代之,演变成了符。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在森林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为了能够在军事上百战百胜,便将兵符刻成老虎的模样用于征调兵将、传达军令,是实施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凭证信物。铜单“左”字虎符 六朝时期在使用上,虎符有着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有时还要与诏书同时使用。除此之外,虎符上还设置了许多巧妙的机关,这大大增加了伪造的难度。安国侯虎符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随着朝代的变迁,除了节、虎符外,符信制度还演变出了竹使符、符、传、过所等等,他们在形状、质地、使用方式上都各有不同。小课堂:竹使符:为征发之用,用于皇帝征召诸侯王、太守和郡守;信符:作为军事活动记录和检验信用物之用,以防止军队中混入奸细;津关出入符:出入军事关卡的物质凭证。汉鎏金鲁王虎符 咸阳博物馆而在这所有的信物中,用于调遣军队的虎符,可以说是符信制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虎符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不同时期的虎符又有哪些差异呢?虎符的历史战国时期关于虎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各国的国君为了能够控制军权,调兵遣将,便将虎符作为信用凭证。“王命传”青铜虎节,战国·楚,传安徽寿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时的虎符,多为虎形,以铜质为主,身上装饰有流云纹等纹样,有的虎符上篆刻有铭文,多为金字错书,从首至尾,文意完整。使用时,虎符一分为二,右半放置于君王处,为君符;左半放置于带兵的将领手中,为将符。辟大夫虎符 战国执军符者代表军权,军队认君符不认人,调动军队时,需要将君符与将符放置一起核验过,才能够调兵遣将。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比较重要的虎符有2枚,分别是杜虎符和新郪虎符。其中,1975年,在西安南郊北沈家桥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错金杜虎符名气最大。杜虎符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枚虎符,半张口,呈走形,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部上卷。虎符身上刻有:“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四十九字错金铭文。意思是说:“调兵之符,右半在君王处,左半在杜地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需要核验虎符,才能行动。但如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图源网络从样式上看,这枚虎符应为左半,在杜地的长官手中,所以,取名为错金杜虎符,是所知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秦国虎符,目前已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新郪虎符为左半符,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39个字。新郪虎符新郪本属魏国,后并入秦国,这件虎符为战国末期的制品,目前藏于法国巴黎陈氏所。除了虎形的虎符外,在战国时期,还有鹰形、龙形、羊形等形态的虎符,而这种形状上的多样,可能与当时统治者的信仰和偏好有关。战国鹰符 故宫博物院藏秦朝秦国统一六国后,虎符在形制上出现了变化。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秦朝虎符上的铭文不仅得到了精简,而且撰写方式、样式也出现了改变。比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阳陵虎符,上面的铭文仅有12字,左符上刻有“甲兵之符右在”,右符上刻有“皇帝,左在阳陵。”阳陵虎符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文字沿着虎脊柱方向书写,这不仅提高了防伪的功效,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军事机密的安全。两汉时期到了汉代,虎符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可见,从汉代开始,帝王在分封功臣以及任命官员时,都会授予符,代表交付权力。汉玄兔太守虎符 山东博物馆藏这一时期的虎符,多为铜质,平卧状,虎口微启,造型乖巧,在虎背脊柱上,刻有错银铭文,且左右符皆为半字。汉代堂阳侯虎符除此之外,右符内侧有2个方形榫柱,左符内侧为坑,这种小机关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伪造的难度。东郡虎符 汉比如,下面这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汉临袁侯铜虎符。临袁侯铜虎符,为符的左半,呈卧虎形,昂首卷尾,在符的内侧有方形凹槽,上面刻有错银隶书9字:“与临袁侯为虎符,第二。”西汉临袁侯铜虎符由于汉代的符节数量多且使用频繁,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汉代时,专门成立了用于保管符节的符节台,并设立符节史专人进行管理。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写道:“襄平侯通尚符节”,说的正是襄平侯纪通掌管藏于宫廷的君符。汉齐郡太守虎符 图源:咸阳博物馆唐代时期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君主的名讳,虎符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不在以虎为形,改为鱼符,后来还出现了龟符、兔符等等。图源网络这一时期的鱼符主要包括三种:随身鱼符、铜鱼符、交鱼符,管理制度上也较前朝更为严格。从功能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调兵遣将,有的还能证明身份、出入宫门等等。比如:随身鱼符用于证明身份;铜鱼符用于派兵遣将;交鱼符则用于出入宫门等等。唐代铜鱼符(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藏)无论是朝见皇帝、会见同僚、还是外出办事,都需先亮出自己的鱼符,证明身份后方可行事。虽然这些鱼符在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形制基本一致。外观呈鱼形,由木头和金属制作而成,分为左右两片,左归君王,右归将领,在顶端凿有一孔,可以随身佩戴。鱼符内刻有官员的姓名、级别、任职衙门等内容,左右符中缝处刻有“同”字,核验时需将左右符上的“同”字合拢才证明验证成功。部分鱼符还在底部中缝处加印“合同”二字,并配有装鱼符的鱼袋,并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进一步加大了仿制的难度。唐 李㧑墓男侍所佩无花纹鱼袋1971年,在唐朝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一副《持鱼符内侍图》中,就清楚的记录了当时内侍使用及佩戴鱼符的场景。《持鱼符内侍图》宋朝时期宋朝初期,符牌制度逐渐完备。废弃唐朝时期流行的鱼符,保留鱼袋,根据官员的等级,在鱼袋上用金银绘制成不同的纹样,以便区分身份。《倭汉三才图会》中的唐代鱼袋后来,还出现了佩戴于腰间的竖条形符牌,这时的符已无合符之意,只是作为身份的标志。(宋)佚名《春游晚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用象牙、金属、兽骨制作的腰牌逐渐流行起来。相对于前朝,这一时期的腰牌在管理上也更为严格。腰牌上不仅注明了佩戴者的身份、年龄、职位等等,有的高级一点的腰牌上还会刻有佩戴者的面部特征。明 铜质阴阳双鱼符牌在罗振玉的《历代符牌图录》中就曾记载:“内官内侍出门铜牌”、“尚衣监牙牌”、“明魏国公散骑牙牌”等等,说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腰牌样式、材质均有不同。清 白玉龙符牌除了达官贵族会随身佩戴腰牌外,民间的百姓有时也会佩戴腰牌,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用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随着腰牌的流行,虎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 铜道符牌编辑于 2022-05-12 17:21​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郭林二手医生​ 关注不是士兵跟着虎符走,士兵还是跟着将军走,虎符一半在边疆的将军手里,一半在皇帝手里,皇帝对将军下达命令时候使者拿着皇帝的那半到边疆,将军拿出另一半看能不能对上,防止有人假传圣旨。所以虎符另一半是皇权的象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编辑于 2017-07-27 10:25​赞同 10​​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虎符电竞官方网站

虎符电竞官方网站

首页

产品

鼠标垫

脚贴

耳机

键盘

线夹

订制

防滑贴

新闻

官方公告

关于我们

关于虎符

线下体验馆

商务合作

代理合作

合作商

常见问题

内容

商品

首页

产品

新闻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常见问题

发现产品

山海系列-昆仑

山海系列-唐刀

山海系列-雷令

山海系列-凤翎

山海系列-穿云

舍舍迦系列

无界

河图

宗师·青

宗师·锦

破影

恶霸

青髓2Pro+

青髓2pro

青髓X

宗师·墨 玲 珑

无相Ⅱ

发现产品

山海系列-昆仑

山海系列-唐刀

山海系列-雷令

山海系列-凤翎

山海系列-穿云

舍舍迦系列

无界

河图

宗师·青

宗师·锦

破影

恶霸

青髓2Pro+

青髓2pro

青髓X

宗师·墨 玲 珑

无相Ⅱ

莲·粉 玻璃垫

立即了解

青髓3

立即了解

关于竞虎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隐私声明

产品系列

鼠标垫

鼠标脚贴

键盘

鼠标

商务合作

代理合作

全球代理商

竞虎文化

赣州市于都县龙门路脉动D1栋电商园8楼801号室 丨邮编:342300

版权所有 © 赣州竞虎科技有限公司 Esptiger. 保留所有权利 丨 赣ICP备2021000621号-2 | 赣ICP备2021000621号-4丨

虎符电竞B站官方号

虎符电竞新浪微博

虎符电竞B站官方号

虎符电竞新浪微博

赣州市于都县龙门路脉动D1栋电商园8楼801号室 丨邮编:342300

版权所有 © 赣州竞虎科技有限公司 Esptiger. 保留所有权利 丨 赣ICP备2021000621号-2 | 赣ICP备2021000621号-4丨

代理中心

QQ客服

古代调兵百万的虎符,为何选虎形?为何只能偷窃不能伪造?_腾讯新闻

古代调兵百万的虎符,为何选虎形?为何只能偷窃不能伪造?_腾讯新闻

古代调兵百万的虎符,为何选虎形?为何只能偷窃不能伪造?

虎年春节前夕,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瑞虎佑安”2022新春展上,西汉堂阳侯虎符备受关注。这枚虎符手掌大小,背面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堂阳侯虎符 图源:中央电视台

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的虎符常与战争胜败甚至国家兴衰联系紧密,你肯定也听过不少虎符被窃事件。不过,为什么从没听说过伪造虎符的事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虎符的神秘往事。

调兵信物,千年演变

说到虎符,就绕不过“窃符救赵”这一经典案例。

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赵国国都邯郸被强秦所围,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先派老将晋鄙带兵十万相救,后接到秦国的威胁国书,只得按兵不动。

素有义名的魏相国信陵君魏无忌决定救赵。在门客的谋划下,他用旧情打动魏王王妃如姬,盗出魏王寝宫的半块虎符,前往军营调兵。

晋鄙虽对合虎符,验证无误,也知信陵君是魏王的弟弟,但未见魏王调兵令,面露疑色。信陵君让甲士击杀晋鄙,用虎符调动军队,解了邯郸之围。这便是“窃符救赵”的典故。

很显然,没有那半块虎符,信陵君无法解得邯郸之围,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也可能提前。

窃符救赵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虎符是兵符的一种,是古代传达君王诏令、征调军队等的凭证。虎符最早出现于东周,秦朝时得以完备,因其形状像虎而得名。春秋战国时的虎符像奔跑的猛虎,上面有篆书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符通常为君王所持,左半符将帅所持。

调兵时,使臣将右半符与将帅的左半符相合,再配以诏书、节等信物,方可调动军队。战事结束后,使臣将右半符送还给君王。两半符完全吻合,就叫做“符合”,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以虎符为主的兵符从材质到形状都发生着变化。材质方面,秦朝及以前的虎符主要为骨雕、青铜和玉石,汉朝起改为铜、铜鎏金等。

形状上,虎形持续了上千年,唐朝时因避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名讳(李虎),改为鱼形、龟形或兔形;南宋时恢复虎形,并延续使用虎符制度;元朝时虎符改为虎头牌,明朝起虎头牌演变为铜牌,虎符遂退出历史舞台。须要指出的是,宋朝时为传达赦书或特急军情,发明了金牌,由皇帝亲发,朝廷内侍省专人递送,也具有虎符的功能。

元朝的虎头鎏金调兵符牌 图源:收藏网

图腾崇拜,意义深刻

作为古时的调兵信物,虎符既体现了皇权威严,又保障了军队的有效调拨。之所以铸成虎形,可能与古人的图腾崇拜有关。老虎威猛雄壮,是公认的“百兽之王”,把老虎当作崇拜对象自古就有。甲骨文的“虎”字形似一只直立的老虎,与虎有关的词语多含勇猛之意,如虎贲、虎将、虎狼之师等,《水浒传》里多位好汉的绰号与老虎相关,如插翅虎雷横、矮脚虎王英、青眼虎李云等。古人崇拜老虎,君王也不例外。把兵符铸成虎形,正是这种崇拜心理的表现,同时暗含对军队的期望,希望军队像老虎一样所向无敌。

技术入手,制度保障

调动千军万马的虎符,尽管有被偷的案例,却不见伪造的记录。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在制作虎符时,从技术和制度两个角度进行了考量,让人不能也不敢伪造。

从技术角度看,制作虎符的材料往往是当时最贵重的材料,比如战国时期的黄玉虎符,所用材质“鸡黄玉”为黄玉中的极品,这样的原材料可不好找。此外,为了增加难度,制造虎符时通常会用到错金、鎏金等技术,即使权贵家族也很难仿效。

黄玉虎符 图源见水印

除了用材,虎符的设计也增加了其仿造的难度。虎符左、右两半都设有扣齿和扣槽,只有相对应的两块才能严丝合缝地合在一起。在君权至上的时代,想见一见虎符尚且困难,更不要说记住上面的符文并进行伪造了。

从制度角度看,古代统治者还设立了相关的虎符管理制度,以确保万无一失。

制度之一就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整块虎符负责调一支军队,右半符统一由君王或其代理人保管,定期核查,左半符分散在军事统帅或带兵将领手中。这样,即使虎符被盗或伪造,也只能调动部分军队。

制度之二是兵符与信物相结合。按规定,古代君王要调动兵马时,会让使臣同时带着右半符和诏令、节等信物,虎符表明身份,诏令写明调兵用途、军士数量及相应辎重粮草等。

“窃符救赵”典故里,晋鄙只见虎符未见盖有魏王玺印的政令,自然不敢发兵。不料信陵君早预计此着,晋鄙终引来杀身之祸。

虎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因造型独特、存世数量有限等原因,极具考古及收藏价值。虽然早已不是调兵遣将的“兵符”,但虎符及其背后的防伪加密技术,仍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小西途说

古代信息传递凭证:虎符 - 知乎

古代信息传递凭证:虎符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古代信息传递凭证:虎符阿超大学古代通讯工具——虎符的发现通讯自古到今要解决的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叫“速度”,你以多快的速度(传播);第二呢,是“容量”,你要传递多大的信息;第三呢,就是“保密”。前两个问题啊,我们今天都已经解决了,但对第三个,“保密”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非常地头疼。古代传送书信的时候呢,得用封泥加盖印章来保密。但要是传达军事命令的时候,就不能这么简单了,因为人命关天。那我怎么才能确认你说的是真的呢?你来传递的信息是以信使的身份来的,不是皇上直接告诉我的。那我作为领兵大臣,怎么判断这个信息是否正确呢?那就要通过皇上身边的亲信专门去宣告,同时呢,还要有一个凭证,这个凭证就叫——“虎符”。什么叫虎符呢?就是像老虎一样的兵符。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有很重要的一枚,被称之为“杜虎符”。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这枚“杜虎符”是哪儿来的呢?我们国家有很多国宝都是有套路来的,它不是挖来的,就是捡来的。这枚虎符呢,它还真是捡来的!哪儿捡来的呢?西安,又在西安。西安怎么那么容易捡到东西呢?因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你们到西安的时候记得点儿,都得低着头看脚底下,没准儿什么时候就有惊喜了。1975年的冬天,当时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有一个12岁的孩子,叫杨东锋,正在帮大人平整土地。大人都在平整土地吧,他在地里头捡了一个绿锈斑斑的铜器。东西不大,拿手里就可以攥着。杨东锋一看,说呦,这像一小铜老虎啊,外表还有点纹饰,觉得有意思,就拿回家了。拿回家呢,就给这妹妹当玩具玩儿。他这妹妹就玩了好几年,把这东西愣给玩熟了。什么叫玩熟了呢?我们先说一概念,关于“生坑”和“熟坑”。“生坑”就是说这青铜器或者玉器,是刚刚出土的;“熟坑”呢,就是早年出土的,经过各种人的盘玩、把玩后,出土的痕迹都不清楚了。生坑和熟坑主要指的就是青铜器和古玉,陶瓷没有这概念。现在很多人鉴定不了这熟坑的,只能看生坑的。那这东西被玩熟以后呢,就到了1978年了。杨东锋他们家想把它当废铜卖了,结果到收购站,还卖不到三毛钱,大家觉得这不值当啊,卖的这钱也不管用啊,所以还是当玩具玩儿吧。那么他妹妹玩儿了好几年呢,就把这小老虎外面的锈给磨没了,露出了几个看不懂也看不全的金字,他家人也不怎么在意。突然有一天,这妹妹手重,“啪嗒”,这东西就打开了!以前不是锈在一起嘛,现在一分为二。他们发现这东西里面不平整,一面带着凹槽,另一面呢,它里头凸出一部分来。这东西一打开呢,杨东锋就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件好东西。他又仔细看了看老虎表面的那些字,说这东西一定是件文物!杨东锋就和家人呢,带着这只小老虎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恰好遇见了我国的考古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戴先生看了以后说:“这是古代了不得的一件虎符啊,古人用它调兵遣将。”杨东锋一听很高兴啊,希望用这件东西给自个儿换一套绿军装,当时年轻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套军装,(这)是一特酷的事儿啊。但博物馆方面说,我们上哪儿给您找军装啊?这样吧,奖励您50块钱得了。那么,这件杜虎符就这样征集入藏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馆藏的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刚才我们说了,通讯从古到今就要解决三个问题:速度、容量、保密。我们先来念叨一下这事儿。第一个是“速度”。就是我怎么能让你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今天这个速度已经被压缩到没有空间,全球在网络支持下,所有的信息通讯几乎可以同步;那古代就不同,古代速度最快的,不用问,是西王母的使者——青鸟。它靠飞,它能飞多少呢?不知道。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次是什么呢?我们有烽火台吧?汉代烽火台经常使用。速度有多快呢?光速。他点燃以后只要一冒烟,你就看见了,但你看不了多远,必须是目力所及。这里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还有什么呢?“鸿雁传书”,靠鸟传递,但它会出现失误啊,这鸟不定飞哪儿去了。除了鸟以外,我们历史上还有“黄耳传书”,就是让自家的狗给传递信息。我们博物馆的门窗馆就有这样的故事。但这不贴谱儿啊。那什么贴谱呢?当然是差人送去。历史上最著名的用人送信呢,就是“马拉松”;咱中国人过去怎么用人送信呢?长途传递只靠人不成,还得骑马。你要快,就得骑马。骑马那时候需要驿站,所谓“三十里一换马,五驿一换人”就是这个道理。传递公文时,每隔一二十里就设一个驿站。一旦公文注上“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要求三百里,遇紧急情况要四百、六百里,最快八百里,这指的是一天时间之内。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得用快马,沿途一到驿站,换马换人,要确保连续飞奔,必须将文件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唐玄宗的时候,就是用这种古代的皇家顶级快递给他心爱的杨贵妃送荔枝的。第二个问题,是“容量”。我们过去的通讯,有些倒也能及时到达,比如海军打旗语。但它容量很低,就几个符号:比如左拐、右拐、敌舰、友舰等等;放烽火呢,点燃的一瞬间我们就知道了,但信息传递的容量呢,就知道一个事儿——敌人来啦!来多少?怎么回事儿?不清楚;当然了,“容量”这个问题今天就解决了。我们经常发信息,一个压缩包打过去,你二十四小时都看不完。那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保密”了。保密的问题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办法解决。古代更是为了信息保密伤透了脑筋。古代的保密工作,第一要保证信息在中途不会被打开看。要封锁信息,所以就发明了封泥。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并没有使用现在的信封,所以写的信息是在竹简和木牍上,被夹在两块鲤鱼形的木板中。两块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捆绕三圈,打一绳结,最后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再在上面盖上印玺,放在火上,烤至干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封泥”。这就防止在送信的途中被私拆泄密。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魏晋以后,纸张就流行了,封泥就没作用了。封泥到现在呢,就演化成一种火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还用火漆作为一个凭证。第二呢,就是送达人怎么证明传送的信息是真的?如果给你送去一个假情报,那不直接就把你害死了吗?我递一个假情报给你,让你撤兵,就让我不战而胜,那这事儿可不成啊,所以古人就发明了“符”,采用了“合符”的形式。合符就有点儿像现在对暗号,我们都知道那句著名的暗语,叫“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咱俩对上了,这事儿就成了。那打仗的时候,用兵符。这种虎符呢,是需要两人各持一半——所谓“右在军,左在将”,也就是说:右符在发号施令的人手里;左符呢,在出征打仗的人手里。中国历史上关于尊左尊右的问题并不是统一的,一会儿尊左,一会儿尊右。先秦这会儿,整体上还是偏向于尊右的,所以说“右在军”。这两个符一对上,信使的话您就得听了。而且,这兵符合二为一的时候,还需要皇帝或大王的亲信在身边,这号令才算管用。“窃符救赵”的故事你看“窃符救赵”的故事,虽有了兵符,但没有跟着的亲信,所以,这个将领压根儿他就不信。“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战国末期,秦国想吞并六国,战争进行得愈加惨烈。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大破赵军,最后乘胜进围赵国的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这时候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带十万部众援救赵国。但又怕秦国报复,所以只让军队停留在邺城附近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当个吃瓜群众。那魏王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知道这事儿后呢,就想得长远,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办,就让魏王的宠妃如姬帮忙盗取了魏王放在卧室里的兵符。之后魏无忌带着兵符就前往晋鄙军中,要求代领晋鄙的兵马。晋鄙因没有看到魏王亲信一同前来,所以心里就犯嘀咕,说这事儿啊,有点儿不大对劲儿。大王不是说好了只是观望吗?没咱什么事儿,咱也用不着多管闲事儿吗?怎么这么就快变卦了呢?还让魏无忌来代替领兵?所以他就很怀疑这事儿,顺嘴反驳了几句。之后,魏无忌的门客立即拿铁锤把晋鄙给击杀了。魏无忌呢,夺取了兵权,率领十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秦军,这才解了邯郸之围。左右两部分兵符,合二为一,引出了我们至今仍大量使用的一个词汇,叫做“符合”。这俩得扣得上,符就能合,这事儿就能成;这俩扣不上,符就不合,这事儿呢,就成不了。所以我们经常说“符合规定”“符合制度”,就是这么来的。国之重宝“杜虎符”的形制我们全国各地发现的虎符呢,大部分都只有一半,不完整。为什么这枚“杜虎符”是国之重宝呢?因为“杜虎符”是以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的,来历清晰,并且身上的错金银工艺也相当精致。所以非常地珍贵。杜虎符的“杜”,是个地名,这地儿在今天的西安市南边。杜虎符就是秦国铸造的,它长9.5厘米,呈现的是老虎行走的一个姿态。这枚“杜虎符”上啊,还有珍贵的错金铭文,共9行,40个字。这些字的字体大部分都是小篆。内容写的是:“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这什么意思呢?其实写的就是这枚虎符使用的规则。说这枚兵符啊,右半符在君主那边存着,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里攥着,凡是要调动军队达五十人以上的时候,杜地的左符就要跟君王的右符会合,这才能行军令。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遇到紧急敌情,可以直接点燃烽火,不必去合君王的右符。器物的铭文是以镂刻的阴文呈现在老虎身上的,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打磨光亮,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仍可熠熠闪光。杜虎符的来历之谜那我们现在有几个问题。首先,这枚杜虎符究竟打没打过仗?执行没执行过命令?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然后,就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安出现,让杨东锋捡到了呢?无非有几个可能。第一种可能,它是在君王或者将军的墓葬中出土,之后又丢失于此;第二种可能,它根本就没有进墓葬,当时的将军带兵打仗,中途丢失于此;第三种可能,就是历史上持有它的将领历经兵败以后,将它遗落于此。甭管那种可能,这枚“杜虎符”肯定是中国通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信物。虎符的作用呢,我们都很明白了,就是要取信于对方。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缺乏的就是信任。虎符采取的原则,是左右二者“符合”在一起。出现的这个词汇“符合”,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十分重要。发布于 2020-08-05 20:42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展览​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看见文物 | 中国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看见文物 | 中国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看见文物 | 中国最早的兵符——杜虎符

媒体:文旅中国 2020-12-14 16:20

“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就能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和践约的凭证。现代汉语中,“符合”一词及来源于此。我国古代兵符多制成虎形。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农民犁地时发现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国兵符,即这件“杜虎符”。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字体为小篆,内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铭文反映出秦以“右”为尊,秦国的军权高度集中,凡征调50人以上的兵士必须经国君认可。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而且从记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文物价值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造型生动,错金浑厚,技艺精湛,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虎符上的文字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通过对虎符文字的研究,专家们认为一是它客观印证了秦国在少陵原西周杜伯国封地(今西安市东南)设杜县的历史,二是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秦国正是将虎符制度发挥到了极致,方才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于秦,而这种高度集权、军令统一、凭信符节的军事管理制度和理念,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记者:任文责编:勾晓庆 

辟大夫虎符 - 故宫博物院

辟大夫虎符 - 故宫博物院

确 定

关于“三八”妇女节女性观众半价参观的公告

2024 / 03 / 01

关于2024年环卫工人主题免费开放日的公告

2024 / 02 / 28

故宫博物院关于优化分时段预约参观的公告

2023 / 10 / 24

公告 6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正式施行

2023 / 06 / 14

首页导览展览教育探索学术文创关于

留言板

登录

注册

English

Español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日本語

Français

青少

开放时间在线订票交通路线参观须知全景故宫

近期展览专馆原状陈列赴外展览

教育新闻故宫讲坛书画考级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国际博协培训中心故宫志愿者

建筑藏品古籍宫廷历史文物医院文化专题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藏品总目

学术资讯专家名录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其他学术机构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出版文创产品故宫壁纸故宫APP故宫游戏

总说领导资讯院史编年景仁榜机构设置

English

Español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日本語

Français

青少

导览

开放时间在线订票交通路线参观须知全景故宫

展览

近期展览专馆原状陈列赴外展览

教育

教育新闻故宫讲坛书画考级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国际博协培训中心故宫志愿者

探索

建筑藏品古籍宫廷历史文物医院文化专题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藏品总目

学术

学术资讯专家名录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其他学术机构故宫博物院院刊

文创

故宫出版文创产品故宫壁纸故宫APP故宫游戏

关于

总说领导资讯院史编年景仁榜机构设置

收藏

反馈

首页

» 探索» 藏品» 青铜器

【辟大夫虎符】

新0014145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辟大夫虎符,战国,长8厘米,高3.6厘米。

  战国时齐国用器。虎符应为两半,拼合成卧虎形。现存右半部分。虎形翘尾,尾上有一穿孔,正面有铭文两行11字,背面有两个凹卯。铭文从左至右读,释文为:“填(营)丘牙(与)塿䋣为辟大夫信节”。“填丘”,即营丘,指齐国首都临缁。“塿䋣”,地名,可能在今山东胶县境内。“辟大夫”,职官名。“信节”,指发兵用的信物。铭文意为“由齐国首都营丘颁发给塿䋣,作为辟大夫的信节”。虎符的两半,一半在朝廷,一半在地方。发兵时,朝廷使者持符至地方,两半相合无误,地方才能听命。此器据传出土于山东胶县,陶祖光、罗振玉递藏,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TAG标签耗时:0.0025651454925537 秒

撰稿人:陈鹏宇

关键词:

大夫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

大夫

分享到:

问题反馈

图书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v故宫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学习强国号

视频号

抖音号

网站访问量85455884

  

网站地图   相关链接   影像授权   隐私政策   版权声明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网站维护: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   联系方式:gugong@dpm.or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165号

 

京ICP备05067311号-1

© 2001- 现在 故宫博物院  

网站建设:北京分形科技

浏览建议

火狐 谷歌 360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1920 * 1080)